埋怨孩子情绪化,父母却经常发脾气

埋怨孩子情绪化,父母却经常发脾气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孩子越来越情绪化了,他们一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大吵大闹、摔东西、骂人,以及做一些让父母难以应对的事情。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情商较低的表现。只是,当孩子发生情绪化行为的时候,也会对父母的情绪产生影响,甚至会让父母表现得更加情绪化。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些父母在培养孩子情商的过程中,总是要求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乱发脾气,可是自己却常常对孩子大呼小叫,对情绪化不加控制。

6岁的小海是一个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总喜欢调皮捣蛋的男孩儿,今年才刚刚读小学一年级。小海的这些低情商的表现,多半是他的爸爸“遗传”的。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发雷霆,尤其是面对调皮的小海时,更是像炸弹一样脾气火暴。每天吃饭的时候,小海总喜欢围着桌子乱跑。爸爸一下就生气了,对小海大声吼道:“你再不坐下来吃饭,看我不打断你的小腿!”

小海一害怕,就把桌子上的碗扔掉,然后逃进自己的房间里。而爸爸则会气得掀桌子、摔板凳,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这时候,小海的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劝阻,因为她可能会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惹祸上身”。

小海的爸爸脾气暴躁,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记得有一次,小海和爸爸一起去给姥姥做寿。到了姥姥家,小海就坐不住了,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小海的爸爸见他如此调皮,马上大声吼道:“你给我坐下来!”

可是小海就像没有听见一样,继续到处乱跑。爸爸彻底火了,一把抓起小海,举到空中,威胁他说:“你再这样乱跑,看我不摔死你!”

小海被爸爸的疯狂举动吓得哇哇大哭,一旁的姥姥和家人也吓得半死。

父母可能并没有想过,自己的情绪化行为,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而他们从小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如果父母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是对孩子“大发雷霆”,那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不要随便发脾气呢?

事实上,父母在培养孩子情商的过程,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一边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边又对孩子乱发脾气。父母的种种行为只会让孩子放任自己,他们可能会想:“哦,原来爸爸妈妈也会这样发脾气,我们为什么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呢?”其实,在很多时候,父母比孩子更加情绪化。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父母首先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又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4岁的儿子发了脾气,还动手打了儿子。我想小家伙儿一定很疼吧!从他的哭声和痛苦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其实,每次打了儿子,我的心里比什么都难受。儿子明明会画三角形,为什么我让他画的时候,他就是画不对呢?看着儿子在图画本上画出各种奇怪的形状,就是没有三角形的时候,我终于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重重地给了儿子一巴掌,还骂他:“你怎么这么笨啊!”说完我就走了,留下儿子一个人在那里哭泣。

我觉得自己特别残忍,尽管每次都是自己“胜利”,最后都是儿子主动向我道歉:“妈妈,是我不对,你不要不理我,好吗?”可是,真的是我“胜利”了吗?其实,作为家长,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已经算是自己输了,更何况还动手打了孩子呢。

我知道自己平时遇到什么事情就不能控制好自己,有时候还会害怕和陌生人说话。曾经的我,拥有很多的不快乐,仿佛一直生活在阴云的笼罩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儿子比我乐观、豁达,不像我小时候那样任性、孤僻,不知道认错

儿子今年才4岁,可是已经知道向我道歉了,作为孩子的妈妈,我真的感到无地自容。如果下次再对儿子发脾气,我一定会对儿子说:“儿子,是妈妈不好。妈妈以后不会对你随便乱发脾气了,原谅妈妈好吗?”

我想,儿子一定会原谅我的。

父母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如果您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并且希望他能够做得很好,可是他偏偏不愿意这样做,甚至拒绝与父母沟通。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还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吗?其实,父母在培养孩子情商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情商。当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情绪化行为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商教育顺利地进行下去。

那么,当孩子的情绪化行为影响到父母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1.先让自己冷静几分钟

当父母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想要对孩子发火的时候,可以先让自己冷静几分钟。当父母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心平气和地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时候,父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

2.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对于一个人的情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当父母想要冲孩子发火的时候,可以反复地暗示自己“不要发怒”,这对于稳定情绪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3.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父母感到自己的情绪有一些波动,那么就应该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通过改变话题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方法,给自己一些冷静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当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去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