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卑”阻碍孩子前进的步伐
别让“自卑”阻碍孩子前进的步伐
我们知道,自卑的孩子往往情商较低。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当孩子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很容易表现出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等情感反应,而这些反应正是低情商孩子的主要表现。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通常表现为胆小、怯懦、孤独、沉默,不喜欢交际,缺乏知己,活动能力差,进取心不强,更多地考虑自我,对人不够热情.经常回避群体活动,缺乏自信心,这样一个自卑感强的人,是很难作出成绩来的。
倩倩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她有一双灵动而美丽的大眼睛,头发微微卷曲,成绩十分优秀,可就是性格特别内向,如果遇到陌生人,她会变得很腼腆,而且不苟言笑。
在课堂上,倩倩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她“不幸”地被老师抽中回答问题,声音也是小小的,脸也涨得通红。她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倩倩也爱把自己宅在家里,很少去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玩。难得的一个假期,父母想带她去外地旅游,或者去朋友家做客,她也是一口拒绝。这也难怪了,长这么大,倩倩连外婆家都很少去呢!
生活中,像倩倩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和同龄的小朋友相比,自己简直就是一无是处。那么,孩子的自卑性格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
一般情况下,父母特别优秀,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另外,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人,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就更加伤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喜欢批评自己的孩子:“你看你,连筷子都使不好!”“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字都不会写!”“真没出息,脑子用来做什么的?”孰不知,正是这些批评的言语,让孩子产生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很笨,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认知之下,孩子就会变得自卑。
当然,导致孩子自卑的原因还有很多,这就要求父母必须慎重对待,认真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性格缺陷。同时,对于自卑的孩子,也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对他们的自卑心理说“不”,逐渐引导、教育,使孩子的脸上绽放自信的笑容!
小姗的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大学里当教授,因此他们对于小姗的要求一直很高。由于小姗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妈妈将一切的期望都寄托在小姗身上,他们希望小姗以后的成就超过他们。
在小姗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她念英文单词;三四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将小姗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比如早上起床要练习声乐,上午学古诗词,下午学画画和舞蹈,晚上还要练钢琴……爸爸妈妈希望小姗能够成为一个全才,因此无论在哪方面都会提出很严格的要求。
在爸爸妈妈的严格教育下,小姗起初的表现确实很优秀。从幼儿园到小学,她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很出色,老师和同学也很喜欢她。尽管如此,爸爸妈妈还是对小姗感到不满意,觉得她还不够优秀。每当小姗把优异的成绩单交到爸爸妈妈手里时,总是会得到爸爸妈妈的训斥:“为什么没有得到满分呢?这道题这么简单,为什么会出错?是你粗心大意,还是你太笨了呢?”当小姗听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评价时,骄傲的小脑袋一下子低垂了下来。
小姗永远记得自己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次她参加了全市的诗歌朗诵比赛,并且拿了二等奖。从领奖台上走下来,小姗欣喜地朝爸爸妈妈跑去。她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啊!但是没有,爸爸妈妈只是表情冷漠地说:“你应该看看那个获得一等奖的孩子,她的嗓子多甜美啊!她的表情也很自然,可比你强多了!你的表现让我们感到很失望!”可怜的小姗听到爸爸妈妈的评价,流下了委屈的眼泪。
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之下,小姗渐渐地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她是一个特别开朗活泼、自信可爱的孩子,可是现在呢?她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也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她叫起来,她的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犹犹豫豫,总是说她不行、她不知道……
后来,爸爸妈妈渐渐发现小姗越来越不自信,而且总是一个人发呆、说闷话。爸爸妈妈很担心小姗,就去向教育专家请教。专家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自信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等。爸爸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姗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在教育专家的认真指导下,爸爸妈妈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小姗克服自卑,培养自信。
不久之后,爸爸又看到小姗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样子了。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当孩子所做的事情出现糟糕的结果时,往往是他发生自信危机的时候。这时候,如果父母再给予孩子消极的反馈,那么,孩子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特别是一些一贯优秀的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内心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此时他们再遭遇到家长的批评,就会充满挫败感,进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最后失去自信,走入自卑的泥潭。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阿德勒曾说过:“所有的人都有那么一点儿自卑,无论他是高官巨贾,还是市井贫民,概莫能外。”阿德勒还特别指出,人正因为自卑感,所以拥有了超越自我的欲望,才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适度合理的自卑也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过分的自卑则使人什么事都不敢尝试,这种人会离成功越来越远,越来越无缘于成功。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因此,父母必须认真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远离自卑心理。
那么,面对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应该如何进行纠正和教育呢?
1.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良好的自我形象,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地看待与评估自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他们还不能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估,这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与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2.父母多赏识赞扬,少批评指责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脆弱的心灵,尤其是孩子的自信心,就像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如果承载太多来自父母的负面评价,将会破裂成无数的碎片,刺伤自己,无法弥补。谁也不喜欢总是被父母数落、指责。因此,父母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避免抓住无关大局的小缺点大做文章。
3.放手让孩子锻炼,适当鼓励和帮助
孩子的自卑与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差很有关系,因此,父母不要从小事事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好。而是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可以适当地鼓励和帮助他们,让孩子亲自体验一次次成功。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才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克服自卑。
4.教孩子扬长避短,学会心理补偿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弱点。如果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去和别人的优点相比,那么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优势的平台,这样孩子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