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更有主见

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更有主见

低情商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主见。在日常生活中,吃什么、穿什么、要不要参加学校的夏令营、应该报什么样的辅导班、高考志愿应该填哪个学校、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等问题,都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父母有义务做好“监控官”,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父母就开始担心了:孩子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将来进入社会该怎样办啊?

5岁的小亮就是一个没什么主见的孩子。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他都一致被评价为乖巧、听话的好孩子。

平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小亮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顺从别人的领导。在家里,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想法。

记得在小亮4岁生日那天,爸爸给他买了水彩和画笔,让他开始学画画。虽然小亮对画画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他还是很听话,按部就班地开始学习,只是最后的学习成果并不理想。一年之后,美术老师委婉地向小亮爸爸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小亮对画画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所以再学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不过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小亮似乎对书法的兴趣更浓一些,所以建议让小亮往那方面发展一下。”

事后,爸爸很认真地问小亮:“儿子,你告诉爸爸,你喜欢画画吗?”

小亮低下头,小声地回答说:“不怎么喜欢……”

“那你喜欢书法吗?”爸爸又问。

“我喜欢啊,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书法家!”小亮很坚定地说。

“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爸爸呢?这样爸爸就不会硬要你学画画了。”爸爸有些生气

“爸爸不是经常对我说,小孩子要听话才是好孩子吗?你要我学画画我就学了,为什么还要生我的气?”小亮也是满腹委屈,眼泪哗啦啦流了下来。

爸爸一时无言以对了。以前,小亮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乖,很听话,所以爸爸妈妈很庆幸生了这样一个乖儿子。但是,爸爸妈妈渐渐发现,小亮在听话、乖巧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隐患”。他们开始越来越担心了。

如果有人问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还是顽皮?”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在传统的观念看来,只有听话的孩子才能算得上好孩子。只是父母在做完这样的选择之后,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疑虑: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得很听话,对于父母的要求百依百顺;总是喜欢模仿别人,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孩子还能称为高情商的孩子吗?

有一位心理学家去一所小学进行调查,他想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自主性到底如何。心理学家随意挑选了150名小学生,首先问他们:“如果你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难题,一时间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会怎么办呢?”

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道:“如果遇到困难不能解决,当然是找爸爸妈妈想办法啊!”

心理学家又问:“那么,你们谁能告诉我,你们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呢?”

这一次,竟然有70%的学生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他们都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

这位心理学家在写他的调查报告时,十分忧虑地说:“现在的孩子都很缺乏自主性,这也是父母素质教育中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孩子如此没有主见,责任在谁?我们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李开复曾经说过:“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有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劳动。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更青睐那些有主见的人,也只有那些有主见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中的各种机遇,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变得更有主见呢?

1.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始终把孩子当成“小孩”看待,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从来不给孩子留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从来不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这种做法都不对。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当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不妨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

2.多一些启发,少一些命令

父母不要随意使用命令式的语句或者口气,比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这代表的是家长的权威,即使孩子暂时去做了,但绝不是出于内心的意愿;而启发式的语句或者口气就不同,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主动处理好事情。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无论孩子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父母都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同时应让孩子知道,只要是经过充分的证实后确信自己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就应坚持下去,而不要随意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左右。孩子经过这样的思想磨砺之后,就会变得很有主见了。

4.要鼓励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孩子的创造性。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小创作,而不应该把孩子喜欢动手的习惯视作调皮捣蛋。例如,有些孩子学了植物的繁殖方式的知识后,自己也想尝试着嫁接出一种新的植物,这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阻拦,而要在一旁进行指导,帮助孩子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即使孩子的实验失败了,他们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另外,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发明比赛,当孩子取得了一点儿成就时,父母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