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奖励孩子学习也是一种“罪过”

有时候奖励孩子学习也是一种“罪过”

为了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父母们总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奖励教育”。当孩子做好了、做对了某件事情之后,父母总是欣喜万分地给孩子各种奖励。从最初的零食、玩具,发展到后来的肯德基、电子产品等,如今孩子们的“胃口”是越来越大了。很多父母开始感到为难和疑惑: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到底应不应该给孩子物质奖励呢?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奖励才正确呢?

小伟刚上小学六年级,看别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他也不想“落伍”,于是向爸爸提出想要一部手机的要求。

不过,爸爸觉得小伟的年龄还太小,而且学校离家也很近,所以一直没有满足小伟的要求。小伟升入初中以后,再一次向爸爸提出想要一部手机。爸爸想了想,然后爽快地许诺说:“只要你在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能够进入年级前三名,我就奖励你一部手机!”没想到小伟期末考试的成绩真的进入年级前三名了,爸爸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一放假就带着小伟去买了一部手机。

第二学期才开学没几天,小伟又对爸爸说:“我想要一台电脑……如果这学期我还能考到年级前三名,你就给我买一台电脑好吗?”

爸爸听到小伟的要求,不由得陷入了深思。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奖励小伟手机是否做错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时常会用到奖励的方法,比如给孩子买一些好吃的零食、孩子喜欢的玩具等。父母的这种奖励主要是为了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这种激励也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孩子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可是,如果父母的奖励出现了偏差,那么非但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反而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

假如一个孩子只是为了得到一把吉他而去学习,那么他可能只会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可是一旦得到了吉他,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已经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只是把学习当成一种交易,而不是专注于学习本身。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奖励方式,千万不要把物质奖励当成教育孩子的诱饵。

从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就给媛媛灌输“为自己读书”的观念。很多父母都喜欢用物质奖励的办法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媛媛的爸爸妈妈觉得这样不妥。尽管他们很注意在各方面给媛媛奖励,可是很多都是精神上的奖励,几乎没有物质上的奖励。在学习上,父母更是实行“不奖励”政策。

在平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专门准备了一个小册子,上面记着值得表扬媛媛的事情,再画上一朵小红花。即使这种“画饼充饥”般的奖励,爸爸妈妈也没有把它滥用。在那本小册子里,没有一朵小红花是因为媛媛学习表现好而得到的。爸爸妈妈很清楚,如果用奖励的手法鼓励孩子学习,那么会渐渐让孩子形成“为父母读书”的观念。

尽管媛媛的爸爸妈妈并没有采用物质奖励的政策,可是媛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媛媛就已经把学习、读书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基本上不需要爸爸妈妈的督促了。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物质上没有太大的欠缺,因此父母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就算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动力,那也是暂时性的,并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而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的欲望膨胀,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尽管“奖励教育”的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可是如果父母能够正确运用的话,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度。关于如何奖励孩子,下面是一些情商专家的建议:

1.父母最好不要使用物质奖励,以免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或者把物质奖励当成做事的目标。

2.父母应该尽量使用精神奖励,比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赞美的话语,都能起到激励孩子的目的。

3.偶尔的物质奖励不应该用是否贵重来衡量,但必须要有意义,比如,孩子在绘画比赛获得不错的成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买一盒画笔作为奖励。

4.父母还应该让孩子明白,给孩子奖励是对孩子的肯定,如果孩子只是为了得到奖励才表现良好,那父母会很失望和伤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