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博士挂职锻炼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青年博士挂职锻炼取得的主要成效

作为青年博士挂职锻炼的一种新尝试,一年来,在萍乡市委组织部的精心安排和关心厚爱下,五名博士努力进取、艰苦奋斗,较好履行了岗位职责,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作所为得到当地群众和干部的一致好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落实了院市科技战略合作。挂职以来,五名青年博士积极运用专业特长,为挂职乡镇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抓实了院地合作模式。我院颜龙安院士团队与银河镇农技站合作建立了萍乡市超级稻栽培技术示范院士工作站,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银河镇合作建立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指导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麻山镇横岗村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水稻制种产业,由原先的“小打小闹”发展到1000余亩水稻制种规模;琴亭镇寨里村发展130亩绿色大米种植;麻山镇和排上镇推广稻油轮作技术冬种油菜10000多亩,创历史新高,亩增收1000余元;银河镇陇田村建立了1192亩的龙虾养殖基地,天柱岗村引进了650亩芦笋、黑木耳、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南坑镇妙泉村引进了75亩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引导壮大了蔬菜产业品牌。组织成立了银河镇蔬菜协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成功主办了银河镇首届蔬菜文化节和首届“蔬菜大王”暨“农家厨艺”大赛,吸引了数千人观看和品尝全镇各种蔬菜、瓜果和特色农产品。帮助申报了一批示范园。麻山镇成功申报了省现代农业示范园,萍乡市平顺龙虾生态园成功申报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二是架起了博士服务基层一线的“连心桥”。五名博士挂职期间,结合分管农林水、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等工作需要,放下博士身份,把自己当一般干部,主动进村入户,深入调研,迅速摸清了镇村有关情况,与镇党委、行政班子成员融为一体,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五名博士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与群众心连心、肩并肩,思群众之所思,解群众之所急,向农业产业要特色,向特色产业要效益,着力增强当地产业“造血功能”,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导农民产业致富奔小康。短短的一年时间,五名博士为老百姓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较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与农民群众和镇村干部结下了深厚友谊,所做的工作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当地干部群众希望省农科院继续派出博士挂职锻炼,继续保持技术支持。我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萍乡市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把科技服务的“连心桥”延伸到萍乡市每一个有需求的地方。挂职干部也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与挂职地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提供技术服务。

三是提高了青年博士处理急难险重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年的“白+黑、5+2”辛勤付出和实践锻炼,五名青年博士熟悉了基层,增长了才干,砥砺了作风,磨炼了意志。通过置身复杂问题和矛盾处理的最前头,学会了如何处理拆迁、信访、污染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难点问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明显提升。经过森林灭火、抗洪救灾等突发灾害险情的考验,临时应急调度和指挥能力显著提高。经过一年的“真刀真枪”锻炼,五名青年博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是拓宽了我院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视野,充实了优秀年轻干部后备队伍。在挂职期间,五名博士快速转换角色,摆正位置,履行岗位职责,避免了“做客挂职”的现象。他们具有较好的勤政为民、担当务实、廉洁奉公的精神,扎扎实实做了一批实事、好事,得到了群众和组织的双重认可。根据挂职工作考核和院党委平时掌握的情况,五名博士挂职锻炼工作反映都很好,没有辜负院党委的良苦用心,没有辜负萍乡市委的期望,没有辜负基层群众的期待,拓宽了我院今后选拔任用干部的视野,充实了后备力量。

五是营造了青年博士下基层挂职锻炼的良好氛围。这一次五名青年博士挂职锻炼,与一般挂职锻炼不同。这批挂职干部很受重视,萍乡市委组织部直接协调安排、委以重任,要求担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并配备了“工作导师”和“生活导师”。五名挂职干部真刀真枪地站在脱贫攻坚、拆迁、社会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抗洪救灾、森林灭火等工作第一线,面对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手把手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经历了高强度训练,工作能力迅速提升。由于宣传报道及时,事迹感人,五名博士已经成了我院的“红人”。在此基础上,院党委又组织五名博士谈实例谈体会谈经验,例子鲜活富有感染力,体会深刻有思想内涵,给全院年轻干部上了生动一课,让没有参加挂职锻炼的干部体会到了挂职锻炼的辛勤付出与丰硕成果,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形成了潜心基层、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