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笔记:我的转变

挂职笔记:我的转变

2107年3月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我和平常一样,在接种室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转接,突然,走廊里响起了同事桂伦的声音,马博士,陈所电话。放下手中的移液枪和三角瓶,我走到办公室拿起电话,“喂,陈所,您找我吗?”“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下楼来到了陈庆隆所长的办公室,他让我拿了凳子坐下,说道:“你来所里工作几年了?”我回答到,7年了。他又说到:“平时你的表现还不错,又是党员,现在院里有几个名额,要派几个博士到萍乡市挂职锻炼一年,我刚刚和张书记、魏所长讨论了一下,决定派你去,这是一个让你提高锻炼的机会,能锻炼你各方面的能力,你有什么想法?”由于手上还主持了几个项目,也参与了一些项目,儿子才半岁,要离开南昌到萍乡去待1年,我确实有一些担忧,就向陈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担心课题的实施和孩子没人照顾。陈所说,“课题上的事情,我是课题组长,会安排课题组的同事帮你完成,你和他们商量一下怎么安排实验进度,家里的事情,你可以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过两天再答复我!”

离开所长的办公室,忙完手上的工作,我就去找课题组的同事姚健了。2012年,她作为第一批挂职锻炼的科技干部,到萍乡市莲花县良坊镇挂职,担任了1年的镇长助理,之前我们都称呼她姚博士,当时她挂职后回单位,我们都称呼她姚镇长。她每次都好像很生气地样子,说自己才不是镇长呢。当我问她在乡镇挂职的时候都有哪些事时,她说,就是会经常帮镇长起草一些材料,填写一些表格什么的。听了她的表达,和我脑海中对乡镇的第一印象不一样,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府,不是应该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吗,怎么会经常坐在办公室呢?晚上回到家里,我和爱人提起到萍乡挂职的事情,问问她的意见,她也觉得去乡镇挂职是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只是担心刚刚半岁的儿子会得不到我的陪伴,而且她一个人会带不了两个小孩。为了减轻她的负担,只有向我爸妈求助了,我拨通了我爸的电话,把要去挂职的事情跟他说了,也表达了现在遇到的问题,我爸说,“你就放心的去吧,我会和你妈去南昌,帮你带小孩。”后顾之忧解决了,第二天上班,我把同意去挂职的意愿和陈所说了。接下来就是填表格,写简历,把个人信息报到院里,去挂职的事情就算定下来了。

4月底,院里组织我们五个挂职博士和相关所的所长开会,这是我们五个人第一次在一起。副院长张爱民主持了会议,给我们布置了任务,之前农科院两批到萍乡挂职的都是任镇长助理,这次你们到乡镇去挂职要担任实职,任党委委员、副镇长,这是组织对你们的信任,给你们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你们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努力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事情,有什么事情都可以依靠农科院的平台,在未来的一年里圆满完成挂职任务,为地方做出自己的贡献!党办主任孙火喜给我们分享了他曾经挂职科技副县长的经历,让我们到了各自挂职的乡镇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研,摆正心态,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开完了会,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脑海里全是印象中乡镇的样子,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真正到陌生的乡镇去工作了,心里不由有些忐忑不安,乡镇的工作角色、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在农科院的状态有很大的不同,自己能较快适应这样的转变吗?

2017年5月3号,带着对乡镇工作的未知,带着内心一点点的忐忑,我们五位博士由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爱民、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孙火喜、副主任龙路芳送来萍乡。下了高铁,直接来到挂职博士见面会的会场,萍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宁和萍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裴鸿卫以及市委农工部和市农业局的领导,还有挂职博士所在三个县区的组织部长已经在会场了,顿时感受到了萍乡市委组织部对我们这批挂职博士的重视。经过我们五个人简短的自我介绍和各县区和部门的发言后,李宁部长对我们挂职期间如何从科研人员快速转变观念,进入乡镇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了指导。李部长来萍乡任职之前是农科院副院长,在省农科院工作了30多年,对我们农科院挂职博士的情况十分了解,他说你们五位博士一定要转变观念,立足于做挂职单位真正的主人,在实际工作中历练自己、完善自己,利用农科院的科技平台和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挂职单位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裴鸿卫部长接下来分享了他在高安市挂职市委副书记的经历,要求我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变“挂职”为“任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开手脚,大胆做事,同时要记录每天所进行的工作,定期总结思考,还给我们每个博士配备了工作导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人进行指导。短短的一段时间的讲话,为我们如何转变角色指点了方向,顿时让我心中燃起一股想赶紧到新的岗位去大干一场的豪气。

用完了午餐我们就在各自区县组织部长的带领下前往各个县区,我和陈彦良博士由陈丽部长陪同来到了芦溪县委组织部,银河镇党委副书记黄英胜和农办主任易虎根已经在组织部等着接我去银河。路上,他们简单给我介绍了银河镇的简要情况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从中我了解到了银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业在银河经济中的占比很重,而且在前几年获批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一路聊着,时间过得飞快,车子很快就到了银河镇的范围,我看到镇入口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鲜红的十个大字“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心里不由的十分激动。脚下就是我要挂职一年的银河镇了,黄书记开玩笑的说银河镇是中国最大的乡镇了,因为和“银河系”重名,听了他的话,我会心一笑,一年时间我能给这个戏称的“中国最大乡镇”带来什么呢?

车子开进了镇政府,放好行李,黄英胜副书记马上带我去见镇党委书记蓝招年。第一眼见到蓝书记,我就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跟人说话脸上总是露出笑容。在简单介绍了自己在农科院的工作情况后,蓝书记就说,你在农科院主要从事的主要还是农业工作,对这块内容也相对熟悉一点,但对乡镇的工作还不是太清楚,先协助黄英胜副书记分管农业、林业工作吧,抓紧时间熟悉工作环境,有什么事情可以和黄书记商量一下,以便更快的进入角色。听完蓝书记的话,我心里开始想该怎么开展工作,蓝书记就说,你来得时候正巧,这两天在开党代会和人代会,你先让党政办小刘帮你把宿舍安置一下,下午列席党代会吧,听听上一年来的工作总体情况和本年度工作安排,对你尽快熟悉情况有帮助。和党政办副主任高磊到后面宿舍楼,打开镇里帮我准备的宿舍,里面的床上用品都是崭新的,说明了镇里对我这个挂职干部的重视。安置好宿舍后,我让高磊带我到了党代会会场,这时蓝书记正在作党委工作报告,对2016年镇党委一年来工作的主要情况进行了回顾,并对2017年的主要工作计划和安排进行了布置。听了蓝书记的报告,我对银河镇的情况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开完会,回到办公室,想到要进入角色首先要和镇上的机关干部打交道,只有和他们打成一片,以后才好开展工作,先了解一下机关干部的名字吧,以后再慢慢和各人对号入座。找党政办要了一份全体机关干部名单和联系方式,一看有140多人,心想一个乡镇需要这么多人吗,后来才知道还不够用的。快到傍晚的时候,蓝书记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跟他到紫溪蔬菜基地去看一下,于是和蓝书记、黄英胜副书记往紫溪村去了。到了蔬菜基地,好几个人已经在那边等着了,其中一个皮肤黑黑,卷着一条裤腿的高个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省农科院到我们镇上挂职的博士马吉平,这是市委组织部派到紫溪村的第一书记范小敏。”蓝书记为我们相互介绍。范书记说,这个蔬菜基地是你们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我们修建的,当时你们蔬菜花卉所的缪南生所长带队到我们村指导,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种子,但他们也没想到,我们村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200亩的大棚,还引进了好多在外地工作的本村人回村进行蔬菜种植。随着范书记手指的地方,一个个蔬菜大棚矗立在眼前,棚里,农户们在忙碌着,边上立着的指导专家牌子上,写着蔬菜花卉所所长缪南生、书记吴罗发的名字,一下子就把我和范书记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们一行人一边走,蓝书记一边问种植户的种植情况,有没有什么困难,销售情况怎么样,看得出,他的调研非常认真,一个党委书记能这么贴近群众,一定能了解百姓的需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天快黑的时候,我们从基地回到镇上,范书记笑着跟我说,这是乡镇工作的常态,你才刚来,再过一段时间,你会体会到在银河工作什么是“白加黑”,“五加二”。

第二天是人代会,下午分组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所有的班子成员和各村的书记、主任都参与了。为尽快和大家认识,蓝书记带我到各个代表团进行了介绍,也参加了两个代表团的讨论。听着他们用芦溪话进行的发言,我一头雾水,完全听不懂,我知道我遇到了第一个最大的困难,也是顺利进入乡镇工作角色必须克服的问题,那就是必须尽快听懂本地话。要管全镇的农业,一定要熟悉全镇农业的情况。接下来一个多月,按照多调研才能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的思路,我和农业开发办成员走遍了12个村的产业基地、农口企业、种养大户。当他们说芦溪话的时候,我就尽量听,不懂的就向农办的同事请教,经过长期的听力训练,已经基本能听懂芦溪话了。同时,经过调研,对全镇的农业产业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与农办的同事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更加默契。6月底,由于当时分管农业、林业工作的黄英胜副书记调到县卫计委工作,经班子会同意,对班子成员进行分工调整,由我分管农业、林业、农电、供电、畜牧业、农业五站和农口企业工作,这是镇领导班子对我工作的认可,我也完成了由一名科研人员到乡镇管理人员的转变。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体会较深,我们几位挂职干部都具有高学历,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思路比较开阔,和基层干部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此前基层阅历较浅,工作环境比较单纯,基层实践经验较少。由于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贫乏,在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棘手险情时常常头脑发热、惊惶失措。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学历高,而且是从省里来的,就乱发令,瞎指挥,一定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一是要向基层干部学习,许多同志在基层工作了多年,他们对于基层情况了解深刻、熟悉基层工作特点,生活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强,我们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在基层工作的好思路、好办法、好举措,尽快融入基层生活。二是要向群众学习,基层孕育着巨大的力量和智慧,我们要老老实实地拜人民群众为师,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百姓疾苦、倾听百姓呼声,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策于民、问需于民,积极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才能在实践在长知识、增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