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笔记:人生路上逢知己
人的一生,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总会遇到一些珍贵的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在一起奋斗过、战斗过、努力过的朋友,更会让人对这种友谊倍感珍惜。一年的挂职生涯,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这里,我不仅在工作能力上获得了提高,而且在管理才能上得到了锻炼,同时我还有幸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他叫马朝晖,来自人保健康江西分公司的一位处级干部。他于2017年1月经省委组织部下派到萍乡市莲花县琴亭镇寨里村,担任寨里村第一书记。
现在我仍能清晰的记得我们第一次相识的场景。那是2017年5月4日,也就是我来到莲花县琴亭镇挂职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当天早晨8:30左右,我在琴亭镇常务副镇长江光东的办公室向江副镇长汇报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时,突然一位穿着雨鞋的中年人走进了办公室,他用标准的普通话直接问到:“江镇,听说你们这里来了一位省城的农业博士,我很想见见他,认识认识。”此时,我正纳闷怎么会有人用这么标准的普通话却穿着一双雨鞋上班的同事。江副镇长立即回复到:“马书记,你的消息还真是灵通啊,你这是来的早不如来得巧,这不,这位年轻人就是由萍乡市委组织部派到我们琴亭镇挂职锻炼的省农科院徐俊博士。”
随后,马书记非常热情的介绍了自己同时表明了来意,他计划在寨里村种植100多亩有机水稻并开展产业扶贫项目,但在实施前遇到了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然而苦于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正一筹莫展时,我的到来令他兴奋不已。因此,我们在探讨有机大米种植过程的相关问题中结识了。虽然交流简短,但我们相谈甚欢。马书记问到:“徐博士,你现在刚来,应该还没分派任务,要不这样,你现在就随我去一趟寨里村,我们去村里看一下,正好也去地里实地考察一下。”

查看水渠排水情况
就这样,在马书记的热情邀请下,我随他去了今后结缘的寨里村。到村后,我们没有去村委会休息,而是直接去了水稻种植基地,查看了土壤、水质、地形等。回到村委会后,我发现他就住在一间简陋的,集办公、住宿为一体的十几平米的房间里,而整栋办公楼也就他一个人住,这情形让我十分惊讶。当我问他为什么不住在镇里宽敞舒适的地方时,他笑答:“住在村里虽然艰苦些,生活上不方便,但能更方便接触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接着他又向我详细介绍了寨里村的村情村貌、扶贫现状、产业规划等等。他说起村里的情况真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从他的谈吐中我感觉到他性格豪爽、为人谦和,丝毫没有一个处级干部的官架子。我心想,一位能大清早就穿着雨鞋来请教问题的干部,那一定是一位好干部,今后我得多找机会与他交流,向他请教。
说来也巧,没过几天,镇党委书记刘小虎组织召开班子会议,宣布我为寨里村的挂村领导,负责寨里村的全面工作。刘书记说到:“鉴于徐博士是从省城来的,而马书记也是省里下来的干部,两人语言相通利于交流,所以安排了两人在一起工作,另外寨里村正好在开展有机水稻种植和三滋源等农业项目,这样也便于充分发挥徐博士的农业专业知识的优势和特长。我相信在徐博士和马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项目一定能顺利有序的进行!”
就这样,我的挂职生涯从此就跟寨里村、跟马朝晖书记结下了缘分。
“乡下锣鼓乡下打”,这是马书记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虽然他比我来莲花工作仅仅早几个月,但他已经真正的走进了这里的生活。他告诉我要跟农民打交道甚至成为朋友,那就必须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谈吐和行为上尽量和他们保持一致,起码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沟通,不能文绉绉,并且尽量抛开书生气和讲大道理等等。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多从他们的角度和出发点着想,这样才能遇事迎刃而解。
在夏天,我们俩经常吃完晚饭后就一同去村里,来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如祠堂、商店、广场等,和大家伙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当前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对村里发展的看法见解、对村里贫困户评定的看法,以及对当前政府工作的态度和建议等等。通过和村民的闲聊,不仅增进了感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让更多的村民认识到了我们的工作。同时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当前的思想动态和对政府的态度、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等。针对村民的众多疑惑,我们在交流中不经意间讲解和解读了有关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大家甚为关心的扶贫政策等,令村民们感到满意。在此之前,我还担心很难跟村民打交道,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接近群众,然而在马书记的指导下,我很快融入了寨里村,融入了寨里村村民的生活。这对我在寨里村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村民和贫困户提出的问题或者困难,我们时常一起商议,共同寻找解决的最佳方式办法。曾有一个贫困户给我打电话说:“徐镇长,你好,我家的这条入户路可以帮我修宽一点吗?我儿子今后有三轮车需要来来回回运东西做小生意,现在国家扶贫政策是只给免费修2米宽,宽度不够啊,我自己又拿不出钱来拓宽,可否帮帮忙呀?”这是70多岁的朱年妹大娘给我打的电话,她家家境贫寒,自己年老体弱常年生病,家里的劳动力又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我内心来讲,我真心希望能给她稍微修宽一点入户路,从而有利于她儿子今后做小生意挣钱养家。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一来不符合扶贫政策的相关规定,而且可能会招致村里其他贫困户的不满,我这心里也是一直嘀咕着这事情,感到左右为难。后来我主动找到马书记商议此事,谈了我个人的顾虑和看法,还没等我说完,马书记就喊上我说:“走,徐镇,我陪你去实地看看情况去。”
就这样,我们去了贫困户朱年妹家,马书记在现场仔细查看了地形,发现她们家有一条自己先前铺设的接近1米宽的水泥入户路,于是马书记给我出主意说:“徐镇,你看能否保留这条1米宽的原入户路不动,然后再紧挨着老路向旁边拓宽2米,这样不就可以达到3米宽了吗?”就这样,我们在不违反扶贫政策原则的前提下,顺利地解决了朱年妹家拓宽入户路的问题。从这件事中,也让我意识到要解决村民的困难就要从实际出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现有资源和状况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
在随后的生活工作中,马书记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我们一起走访慰问贫困户,一起查看新农村建设点,一起下田查看水稻长势情况,冒雨查看水库水势水位,一道收割加工绿色大米,一同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就这样,我们在朝夕相处中缔结了深厚的友谊。用马书记的话说:“我们俩是革命中的战友,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忘年交!”甚至乎,在我母亲、我爱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来莲花陪伴我的那三个月里,他也时常利用业余时间来帮我照看小孩。那时正是我缺少人手,手忙脚乱、身心俱疲的时候,他的帮助给我及我的家人都带来了一份温馨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
一年的朝夕相处时光,让我们在生活及工作中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浓厚的感情,但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分离不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吗?尽管依依不舍,但是我仍然庆幸自己在异地他乡能够遇到这么一位良师益友,在我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私的指引着我的前行,用他个人的经验让我明白了很多事理,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在此,我真心祝他一切顺利、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