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青年博士挂职锻炼效果的思考
这一次五名青年博士挂职锻炼,为我院培养年轻干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优化挂职锻炼工作,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加大锻炼力度,推动“学术型”向“综合型”转变。青年博士,大多是专业型学术型人才,平时主要围绕科研工作转,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对基层真实情况未必太了解,需要加大青年博士深入基层一线挂职锻炼的力度,让青年博士接接地气,全面提高青年博士综合素质,实现青年博士由“学术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进一步提高青年博士做科研的能力和抓管理的能力。
二是早做协调联系,调整优化挂职锻炼时间。农业有较强的季节性,很多工作需要在年初开始部署。对于一年挂职时间而言,可以在每年12月左右着手安排挂职事宜,来年年初开始挂职锻炼,以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周期,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工作成效。
三是做好任前“热身”,加强挂职岗前业务培训。可组织召开挂职干部派出前的简单岗位培训,通过挂过职的同志现场谈经历谈体会,“以老带新”,帮助挂职干部提前感受挂职工作和生活方式,提前“热身”,引导加快“入门”。
四是完善挂职机制,营造优先使用良好氛围。干部挂职锻炼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选拔干部提供储备。要做好年轻干部培养与使用的长期规划,完善年轻干部特别是年轻博士挂职锻炼的工作机制,推进挂职锻炼常态化制度化,对挂职表现好的干部回来后要有妥善的安排,在全院营造优先使用优秀挂职锻炼干部的好环境。
五是拓展挂职形式,深化院市科技合作关系。实践证明,博士进基层挂职锻炼,是一项双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化院市科技合作,年轻博士挂职锻炼可不局限于挂职乡镇一级,可以适当拓展到挂职县级层面,选派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优秀年轻处级干部挂职县(区)党政班子成员,这有利于发挥更大的科技帮扶效应,有利于年轻处级干部锻炼成长。
六是加强关心关爱,激励挂职干部奋勇前行。年轻干部挂职,往往要克服更多的家庭和事业发展上的困难,尤其是“80后”年轻干部,一般小孩很小,加之响应二孩政策,家属特别是配偶面临的压力很大,这时外出挂职容易闹出矛盾,需要及时疏导化解。在事业发展上,尤其是对科技人员来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研工作进展,需要统筹调度好。作为党委和组织部门及挂职干部单位领导,要经常看望和关心挂职干部,适时开展干部家访,提振挂职干部工作热情,获取挂职干部家属支持,让挂职干部更有心思花在工作上。
从博士到副镇长,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他们的才智如何为地方所用?让我们走近省农科院五位在萍乡市挂职的青年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