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笔记:挂职去南坑
2017年5月,我由原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派往萍乡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一年的时间在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中显得如此短暂,在即将结束挂职锻炼之际,第一天来萍乡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我想是该将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和经历感受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了,一是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二是为自己的青春留下挥洒的痕迹。
喂鱼、换水、检索资料、撰写论文,一天的工作基本完成,我关上了电脑,确认办公室的门锁好之后拿起资料下了楼,“喂,所长,资料我已经在准备,今晚我发到您邮箱,嗯,好的好的”,这就是我的生活,和水产打交道、和论文打交道。
我是江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陈彦良,在南昌大学读完了生物技术专业,考虑到庞大的本科生毕业群体,找份工作要与百万人争抢,保送了本校动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光阴飞逝,三年过去,毕业之际找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又到了眼前。恰逢研究生导师问我要不要继续读博,考虑到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我头一点,再次以“一往无前”姿态加入了博士生大军中。这次毕业后找工作还是蛮顺的,我成为了江西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的一员,加入了特种经济动物与水产课题组,每天的工作仍然像在学校一样,设计实验、测试数据、撰写论文,没想到,一纸文件,我的人生自此有了新的故事。
在所长韦启鹏办公室,开门见山的问题让我一头雾水,“彦良,你小孩现在快半岁了吧?”“嗯,差不多快5个月了。”“现在院里打算派一批优秀博士去萍乡进行挂职锻炼,我们所里初步决定派你去,课题组的事情可以让其他同事帮忙分担一下,家里那边你回去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看看是不是克服困难去乡镇基层磨炼一下。”这话一出,连所里工作的后顾之忧都帮我考虑好了,我知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问题?不存在的!困难?要知难而上啊!但是话也不能说太满:“家里那边应该问题不大,我回去和家里人商量一下,挂职的大致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向韦所长详细了解院里的挂职安排后,我继续回到办公室工作。
一整天脑袋里都是挂职锻炼、下基层、乡镇干部,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在校读书到快30岁才工作的学子,对于什么是乡镇工作完全没有概念。什么又是挂职锻炼?要下去当官了?这些先不考虑,单单是我在原单位的工作怎么办,尽管所长已经明确了这里的工作可以先放一放,但是我才工作两年,刚刚开始融入课题组和水产行业的圈子,这一年是不是就空窗期了,回来还能跟得上节奏吗?而且小孩才半岁不到,家里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我这一走家里扛得住吗?不论于公于私,我去挂职都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是不是等自己的课题有了起色,孩子大一点再考虑背井离乡?这些困惑整个白天都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陈彦良一家三口
晚上回家和老婆说了这个事,又要分开了,又要异地了,为什么是又?因为读书这些年都是异地这么过来的。虽然意料之中的得到了老婆的支持:“挂职锻炼是好事呀,你是去工作又不是去玩,宝宝很好带,我这里没问题的。”倒是我妈在旁边嘟囔着:“你倒是落得轻松,等你一年回来,孩子也大了,房子也装修完了,你就是享福的命。”虽然知道他们都是嘴上说说,心里还是非常高兴我能得到这次锻炼机会,但是我去乡镇工作肯定也不轻松的吧?
第二天,我向原来有过挂职经验的同事了解了情况,说是事情不会太多,偶尔还能兼顾所里的事情,心里的石头算是放下了,正式给了所长答复。院里的通知不久后也出来了,“5月3日上午7点15分钟,统一在院机关大楼门口坐车出发去西客站,G489南昌西-萍乡北8:48-9:57”。整个五一假日期间的时间显得十分珍贵,恨不得时时刻刻陪着半岁的女儿,毕竟过完五一我就要出发了,可能她现在对爸爸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陪伴成长的缺失也是不可弥补的。收拾好心情和行李,萍乡,我来了!
2017年5月3日,可能这个日子我能记一辈子。
拖着我那笨重的行李箱,我早早的到了院机关大楼门口等待和我一起去挂职的同事们。这一批挂职博士包括我总共五个人,吴延寿、曹志斌、徐俊、马吉平都是各个所选派的博士,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但是并不是全部人都互相认识。简单进行了交流和介绍后,我发现不仅仅我自己对挂职存在“顾虑”,每个人对挂职的看法都差不多,都是带着新奇和忐忑的心情面对这次挂职锻炼。
这次送我们去萍乡锻炼的队伍堪称豪华,由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爱民带队,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孙火喜、副主任龙路芳一起带我们踏上了去萍乡的高铁。一小时的车程在轻松的交流过程中显得并不那么漫长,列车到站,迎接我们的是萍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宁和萍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裴鸿卫以及各挂职所在县区的常委组织部长,还有市委农工部和市农业局的领导。因为李宁部长原来是我们院里的副院长,所以有所接触,而且他也直接参与到我们这次挂职锻炼的安排调度中。与其他领导都是初次见面,但是能看得出来,大家对我们这批到来的挂职博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见面后立刻进行了座谈会,座谈会?需不需要详细的自我介绍?我什么都没准备啊。事实证明我想多了,裴部长对我们每个博士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虽然我们前期提供过个人资料,但是我以为这资料只是存档用的,领导不会仔细看,没想到裴部长直接熟记于心,并且把我们的情况向在座各位详细的一一介绍了,这个面相和蔼的领导一定很务实。果不其然,裴部长接着宣布了我们每个人挂职的乡镇和职务,我到南坑镇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嗯?和同事说的不一样啊,不是都是镇长助理吗?感觉这个党委委员、副镇长的职务是实职,和之前那几批挂职博士不一样,那是不是工作性质和内容也会有很大区别?不管了,既来之,则安之。一年时间付出了,能多学到东西肯定没有坏处。
简单的吃过午饭后,我就直接到芦溪县委组织部报到了。一到组织部办公室,两个戴着眼镜面目清秀的同事已经在候着了,简单打过招呼后我才知道,那是我们镇的书记王绍林和党委委员欧阳德。镇里领导都这么年轻的?和我想象的书记不一样啊,我印象中的书记应该是油腻大叔,而且需要一些“痞气”在里面才对啊!党委委员欧阳德也很年轻,看上去年纪还没有我大,气质完全不像乡镇干部啊。在组织部完成了人事交接后,我跟随书记驱车赶回镇里。一路上书记为我介绍了南坑镇的基本情况,同时了解了我的个人情况,半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就到了南坑镇人民政府。
党委委员欧阳德带我到房间安顿好后,随即领着我到各个班子成员办公室去与大家见面,对我这个新来的博士学位的党委委员、副镇长,所有人都很热情,而且对博士生挂职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明白,这种兴趣对我来说是压力,大家会认为身为博士生,工作做得好是正常的,做得不好了会认为博士也不过如此。对欧阳德表示感谢后,我先回房间整理行李,房间是单间,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基本的电器、床铺外,办公室连洗漱用品都准备好了,虽然镇里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多充分,但是这些细小的用心之处还是多少让我有些感动。
“咚咚咚”,敲门的是欧阳德,询问了我生活上是否还需要什么帮助后,就直接把我拉到大会议室开会去了。原来是镇里对第二天“五四”青年节的登山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我这第一天来就开了两个会,节奏有点快,而且人生的第一次在主席台就坐献给了南坑镇,注定了我这一年与南坑镇的不解之缘。
南坑镇处于萍乡之南,东西南三面高山耸立,由此而得名,字面意思就是“萍乡南边的一个坑”。虽然南坑的名字“下里巴人”,但是南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极具神秘色彩的傩文化可以追溯到唐朝,并且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瓷文化可以追溯到宋朝,有“先有窑下,后有饶州”之说,窑下是指南坑镇的窑下村,饶州是指今天的景德镇。不仅如此,南坑镇的民风也是“彪悍”的,做事敢闯敢拼,风格硬朗,一年一度的“南溪杯”篮球赛在萍乡市极具影响力。南坑鹅肉和明月湖风景区都在美食和旅游上占得一席之地,南坑镇配合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将在这样一个小镇度过我一年的挂职时间。
本以为会给我几天的缓冲期,在镇里先了解一些情况。没想到王绍林书记第二天就喊我到他办公室“聊聊”。具体了解了我的专业和家庭情况后,绍林书记直接丢出了一个问题给我:“陈博士你来这里挂职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你打算怎么度过,是来乡镇走走看看还是打算挑担子?”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绍林书记不同于昨天的随和,是很认真和严肃的在“试探”我,到底是来混日子还是来做实事的,可我打心里还是发虚,不确定自己能不能独当一面,看出我的顾虑后,绍林书记接着说了自己曾经的挂职经历,听得出那是一段有具体成果和收获的经历。“那就先结合你的专业分管农业产业化,配合荣年海同志协管农林水,等你熟悉一段时间后,再给你调整分工,你看怎么样。来乡镇挂职的机会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既然来了,就沉下心来工作,有什么问题你可以直接来找我。”离开书记办公室后,我直接找到分管农林水工作的荣年海并向他说明了情况。明确表示自己第一次接触乡镇,农林水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是什么都不清楚,希望他能帮助我尽快进入角色。这算是我正式开始了我的乡镇挂职工作。
我来挂职的意义是什么?从我第一天到南坑镇,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内容:一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占到50%,从高校到科研单位,我的角色只是从博士研究生到科研人员的转变。在原单位我面对的工作内容单一、专业性强。来到乡镇挂职锻炼,将是对我处理基层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力的极大提升。二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帮助,占到20%。这方面工作可以通过与具体的养殖户对接,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协助其申报项目支持,帮助有想法、有干劲的企业做大做强,不仅做到锦上添花,更要能够雪中送炭。三是作为桥梁搭建省农科院与挂职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占到30%。来到南坑镇挂职,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整个农科院,仅仅通过个人的力量带动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以挂职作为契机,建立与农科院的长期合作关系。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在我挂职几个月后,也暴露了很多困惑和问题。一是工作方式和效率问题。博士是一个钻头,只需要对一个点进行深入和挖掘,但是基层工作需要的是大榔头,是以整个面的形式推动工作。常常面临的是多个工作的同时推进、多个问题同时解决。刚接触工作的一段时间,层出不穷的问题使我忙的焦头烂额。现在,我慢慢学会了弹钢琴,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合理安排时间,这正是对我统筹规划和协调工作能力的锻炼。二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当地找不到对接的农业产业。我的专业是水产学,但是南坑镇的水产养殖并不发达,我在前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从何着手。后来让我分管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吴峰书记与我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和探讨后,我发现,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曲线救国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绿化工作,也属于农业范围。现在,我向农科院的花卉所、园艺所和蔬菜所等部门咨询,寻找一种适合南坑镇当地种植的特色作物,为南坑镇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新气象。三是农业发展是个长期工程,仅靠挂职一年时间效果不明显,需要靠挂职期间建立的纽带关系进行长效维持。一年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我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将这种桥梁、纽带关系搭建好、搭建牢,即便在挂职结束后,这种联系也能够持续性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