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挂职博士曹志斌
在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有这样一位农学博士:他来排上镇挂职,担任排上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一年来扎根排上,坚守杂交水稻制种一线,不是农民,胜似农民,把毕生所学奉献给基层的三农工作,为萍乡市农业现代化燃烧起熊熊的科技火种。
他有一个职业标签——水稻遗传育种专家。是什么让曹志斌博士选择了农业,终日与水稻为伴?“我是从水稻田里走出来的,我的事业就在稻田里。”曹志斌亲眼目睹过稻种不好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选育优良稻种,成了他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的一生只干了水稻育种这一件事。干好这件事,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因为我的一点微薄的贡献,让农民兄弟们一年辛苦没白费,是我最大的骄傲。”这个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走出的农学博士,转身又进入稻田中“伺候”心爱的稻苗。从田间地头中走来,回到田间地头中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从事艰苦的农业科研工作,塑造了他们朴实而坚韧的气质。
在挂职锻炼一年的实践活动中,曹志斌博士经常不顾天气炎热,同制种大户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病虫防治情况、杂交水稻制种花期调控及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实施情况。免费为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检查、诊断病虫害,向他们讲解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方向和高产栽培技术。为了选育出最优良的品种,从播种、管理到收割、脱粒,曹志斌必须和普通农民一样,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每次当有学弟学妹们想报考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时,曹志斌上来第一句话就是:“你怕晒太阳吗?”“搞农业科研,就是要与土地、与阳光雨露打交道。不愿意晒太阳,怎么搞得好?”曹志斌一脸严肃。面对艰苦的条件和农业科研的艰辛道路,他没有选择退却。近三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国际权威杂志Thero Appl Genet、Mol Breeding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审定水稻新品种8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0多亿元。
第一眼见到曹志斌,不少人暗中嘀咕,“皮肤晒得这么黑,这是农村制种农民,还是农科院博士?”旁人又如何知道,一个博士选择水稻育种这条道路,经历着多少艰辛。记不清有多少次,仰头晒面,低头晒背,那挥之不去的“黑色皮肤”仿佛成了他的特有标签。
“杂交水稻制种是萍乡市湘东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但杂交水稻制种特别容易亏损,我憋着一股劲,就是想为农民们找到最适合他们制种的品种和技术,不让他们掉眼泪。”面对基层农民的需求,他一心扑在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上。
排上镇排上村制种户何峰,因为制种经验不足,曾经在两年内连续有上百亩的制种田出现大幅度减产损失,巨大的经济压力几乎压垮了他的生活。今年得知有一位农学博士来排上镇挂职,而且对口支援排上镇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就自己开着车来到镇政府请教。曹志斌到田间地头,手把手给他教技术、做指导。“曹博士给我的指点,比给我了几百万还厉害!”从此,何峰“认定”了曹志斌,把他亲切地称作“曹老师”。
把课堂设在田间,将论文写在大地。脚踏着厚重的土地,江西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学家始终把农民当作最亲近的朋友。“干农业科技这一行,也不是没有抱怨过。每年寒假,别人好山好水好吃好玩,我们搞水稻育种的却要趁这段时间剪穗子做杂交,每天在泥巴里面来来回回,心里也不平衡啊!”曹志斌笑着说。然而,只要能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曹志斌就浑身来了劲。一年到头,他挂职期间,大量时间都花在作培训,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恨不得将毕生所学一股脑掏给他们。农民兄弟的情感总是简单而直接,炽热而真诚。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常常让他眼含热泪。
在挂职锻炼的一年里,曹志斌也分管了农业、林业、水务等政府工作。例如,在防汛期间,经常冒着倾盆大雨带领农办成员紧密排查山塘水库的安全隐患,为确保安全度汛,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在为全面推进河道拓宽项目的河道征地工作中。为确保河道整治征地、治水提质任务如期完成。曹志斌结合每个农办成员的实际分工,采用“先紧后松、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细化工作安排和落实,具体到户。同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勇于攻坚克难,面对困难和问题,以主人翁的心态想办法、创条件及时解决了大量的涉农矛盾。在冬春季防火季节,把森林防火工作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以一种高度的、无私的主人翁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最终带领排上镇防火应急分队战胜了肆虐的山火。在完成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方面不遗余力地推进,特别是作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第一小组组长,带领农办及工办机关干部,对排上镇主街道及陈广线省道沿线的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倚门出摊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过程中,同排上镇机关干部一起向多名经营户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反复劝说,耐心教育,并在广大队员的协力拆除清理下,清除了部分安全隐患,确保了主干道畅通。
曹志斌自己深有体会地说:“排上镇挂职锻炼一年,让自己收获不少,但更多的是感悟,在挂职实践中发现了能力,发现了内在的潜质,心灵得到了升华和净化。只有经历过,才会有进步。每一次提高,标志这另一阶段的开始,感悟自己的付出与收获,尝试不同的工作平台,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才会体会到不同的心得。”
此次曹志斌博士赴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挂职锻炼”活动充分发挥了省农科院杂交水稻制种人才和科技优势,将青年博士社会实践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基层党委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结合,为当地人民送技术,有效推进了当地农业科技发展。同时此次乡镇“墩苗”历练,挂职博士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加速了个人的科技服务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较快地由“学术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人才。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