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江西日报社记者 郑颖

眼下正是油菜花开得最灿烂的时节,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2600多亩油菜,在春风的吹拂下,涌起阵阵金色波浪。“以前这些地都是荒的,去年我们第一次利用冬闲,推广种植油菜,光这一项,每亩预计可增收千元以上。”省农科院农学博士吴延寿充满信心地说。

吴延寿挂职来到麻山镇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后,常常思考如何将专业特长用于当地农业发展。通过调研,他发现麻山老百姓水稻种植积极性不高,于是利用自己身为江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骨干成员的优势,在麻山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了50余个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示范,承包给贫困户家庭。他全程负责栽培技术指导,不仅让贫困户家庭增收,也让当地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优质水稻的丰产效果。

“以前我们是在实验室里写论文,现在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吴延寿说。和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在芦溪县银河镇挂职的青年博士马吉平,通过挂职,他在农村和科研机构中架起一座沟通桥梁。银河镇素有“萍乡菜篮子”之称,蔬菜产量占全市蔬菜市场的40%以上。为了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马吉平多次到省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走访,邀请专家实地指导。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省级贫困村紫溪村建成占地200多亩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的产品都是从蔬菜花卉所引进的新品种,价值高、收益大。银河镇农技站还与颜龙安院士团队合作,建立萍乡市超级稻栽培技术示范院士工作站;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建立超级稻种植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微生物所在紫溪村开展珍稀食用菌羊肚菌的种植示范,大大提升了银河镇农业的科技含量。

在基层挂职,博士们不仅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还全身心投入农村的中心工作。

莲花是国定贫困县,在该县琴亭镇挂职的徐俊博士,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从门外汉到脱贫攻坚政策“活字典”,徐俊拿出了当年考博士的劲头,加班加点学习。充分了解政策后,他到自己挂点的贫困村——寨里村进行了大量走访,根据当地特点,完善村三年脱贫规划,摸清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根据村里土壤的监测分析,他带领村干部以村集体经营的方式,征收了村民130亩土地种植绿色有机大米,当年就获利15万元,大大提高了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变“输血”为“造血”,为该村今年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彦良博士在芦溪县南坑镇挂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负责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新农村建设。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妙泉村原先一个废旧石英堆场变成了集产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泉丰广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还申报为芦溪县2018年新农村建设“精品村庄”示范点。

谈起这一年挂职的点滴生活,在湘东区排上镇挂职的曹志斌博士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提升了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一次,因修河道征地,一个村民认为标准过低,拿着锄头跑到工地上来闹,扬言“如果处理不好,就死在这”。曹志斌赶到现场,向他保证:“只要有我在,你的问题一定解决好,不行你找我。”劝下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后,他多次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当事人被打动,同意征地。“和农民打交道,说难也难,一件小事没处理好,就可能酿成大纠纷;说简单也简单,只要你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成为朋友。”曹志斌说。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博士们虽然有辛苦、有付出,但也有收获。博士挂职,对于地方和个人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此文刊登在2018年3月21日《江西日报》头版)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