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笔记:我在银河种蔬菜
我从省农科院科研岗位上来到芦溪县银河镇挂职,任银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后,主要分管农业、林业、畜牧业、农业五站和农口企业工作。作为一名挂职副镇长,分管农业工作,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如何把银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虽然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但后来一直在城市读书、工作,在乡镇基层的工作经验不足,所以,我感到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为此,我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县有关“三农”的文件,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中向领导和同事学习,把每一次会议、交流,都当作学习的好机会,并在学习中总结,很快融入了当地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完成了由科研工作者到乡镇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与此同时,为尽快熟悉当地情况,我积极到各村对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开展调研,并查阅农业相关资料,向农办成员请教,了解了全镇农业的具体情况。
银河镇地处萍乡市东部,位于赣江水系的袁河上游,交通区位优越,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和浙赣高速贯穿境内。全镇人口4.9万,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下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银河镇自然资源丰富,是传统农业大镇,农业基础好,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我想,要发展农业,一定要抓好主导产业,经过调研我发现,蔬菜产业是银河主导产业之一,在银河镇农业中占据重要比例,素有“萍乡菜篮子”的美称,蔬菜产量占全市蔬菜市场的40%以上。银河的农民种植蔬菜有较长的历史,1995年,银河镇就成立了萍乡市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随着全国菜篮子工程的全面实施,菜农搞起了土温蔬菜大棚,从此,银河蔬菜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6年,成立了河下农产品流动协会,银河蔬菜开始逐渐占据萍乡市各大街头市场,大大提升了银河蔬菜的需求。2002年,河下村银凤蔬菜基地注册了“银凤”牌蔬菜品牌,成功拿到“无公害”认证,银河蔬菜由传统栽培方式为主向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2005年以后,银河蔬菜发展势头更加快马加鞭,陇田村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了上千亩的供港蔬菜基地,生产出的蔬菜全部都是无公害食品,直接销往香港。江西瑞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陇田村1500亩土地从事马铃薯种植、销售和深加工,河下村、紫溪村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并成立了很多合作社。镇党委政府对全镇的蔬菜产业也相当重视,但总体来看,银河蔬菜产业还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全镇的蔬菜种植户和企业往往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也未形成品牌效应。如何才能提升银河的蔬菜品牌形象呢?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对全镇蔬菜产业的引导作用呢?省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是全省蔬菜科研的牵头单位,如何能结合农科院平台,提升本镇的蔬菜产业呢?一连几天,我头脑里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答案。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自己想不清楚,何不和蓝书记、黄书记商量一下呢,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们沟通,借助他们丰富的乡镇工作经验,一定能探索到一条比较好的思路。抱着这个出发点,我把自己的想法向蓝招年书记和黄英胜副书记汇报了,最后蓝书记决定成立银河镇蔬菜协会,把全镇的蔬菜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吸收进来,通过协会可以促进我镇蔬菜种植户之间沟通交流种植经验和技术,并与政府和科研单位对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我镇蔬菜的影响力。同时,将以协会为核心,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基地+农户+市场”的“五位一体”蔬菜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协会引导蔬菜产业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合作,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参差不齐到规范发展,实现信息互通、品牌共享、合作共赢。
与蓝书记的这次交流,为我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就面临着镇蔬菜协会成立的前期筹备工作。与当时分管农业的黄英胜副书记一起,我们多次组织全镇的蔬菜种植大户召开会议,对镇蔬菜协会筹备情况进行探讨,我还负责起草协会的章程,拟定理事会、监事会人员名单,协会办公地点的选择、布置。为实现协会更好的运作,协会还建设了党支部,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提升协会的运作水平。蔬菜协会筹办的事忙得差不多了,想到要提升我镇蔬菜产业的科技水平,我拨通了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黄长林所长的电话。2016年6月,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缪南生研究员、书记吴罗发研究员曾率专家组赴银河镇紫溪村开展蔬菜科技扶贫服务,对高标准菜田规划及大棚的设计安装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并对蔬菜种植户针对性提出了应推广的蔬菜新品种及新技术,对夏秋季蔬菜育苗、大棚栽培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赠送了苦瓜、青花菜、松花椰菜共5个示范品种。这次我们镇成立蔬菜协会,我一定要依托农科院的平台,邀请黄长林所长在我镇建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成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黄所长听了我的想法,二话没说就同意了。2017年5月底,银河镇蔬菜协会党支部正式成立,共有党员56人,由农办主任易虎根任支部书记。6月2日上午,银河镇紫溪村绿行生态园人头攒动,鞭炮齐鸣,银河镇蔬菜协会正式揭牌成立,协会成员包含了蔬菜生产、科研、种业、技术推广、蔬菜农资生产经营、蔬菜加工及配套产业链等领域的从业者和单位,协会还建立了微信群,方便会员进行交流。

举办蔬菜文化旅游节
蔬菜协会成立了,对全镇蔬菜产业进行组织管理和交流服务的问题是得到了解决,下一步还要建立蔬菜品牌,并加大宣传,提升影响力。河下村和紫溪村是全镇蔬菜种植的核心区域,且基础较好,要建立品牌就先从这两个村开始,再带动其他村。河下村是镇上最早建立蔬菜基地的村,“银凤”牌蔬菜品牌曾是我镇最出名的蔬菜品牌,并成功拿到了“银凤”牌黄瓜、茄子、芹菜、辣椒等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牌,但由于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在认证到期后因为没有及时申请续费,丢掉了原有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在和河下村曾卫国书记提到这件事的时候,他也表示了遗憾。在和县农业局负责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的农技站站长李招沟通后,了解到要继续拿到“银凤”牌蔬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就必须重新进行申请,难度加大了好多,但毕竟有过成功申请的经验。在和曾卫国书记沟通后,他表示愿意和种植大户易根红重新申请。紫溪村蔬菜基地是2016年筹建的,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村两委利用3天时间上门上户做工作,流转土地200亩,发动11户种养大户并带动贫困户集中种植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搭建大棚80个,种植了苦瓜、大蒜、辣椒、豇豆、西兰花、黄瓜等蔬菜。紫溪蔬菜基地的种植大户付伟昌是银河镇蔬菜协会的理事长,在和他提到要将紫溪蔬菜基地的蔬菜申请无公害产品品牌时,他非常赞同,说他还会通过合作社组织为基地的农户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通过品牌效应使蔬菜种植利润得到有效提高。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河下村和紫溪村的蔬菜基地今年申报了6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希望品牌效应会逐渐形成。
解决了品牌问题,还要将银河的蔬菜品牌宣传出去,策划活动无疑是扩大银河蔬菜影响力的最好选择。在镇班子成员的群策群力下,我们以银河蔬菜为主题,策划了两次大型活动。第一次是2016年6月3日举行的首届蔬菜文化旅游节,活动以“漫步菜花地·沐浴田野风”为主题,围绕“乐在银河、玩在银河、购在银河、吃在银河、秀在银河”五个系列展开,奉上了一道蔬菜文化盛宴,吸引了数千名居民和游客的云集。通过果蔬为媒,以节会友,让更多的人领略银河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享受生态休闲观光的乐趣,进一步打响了银河“菜篮子”品牌,提升了银河蔬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以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第二次是12月2日举行的银河首届蔬菜大王暨农家厨艺大赛。此次活动安排了各个村将本地种植的各种蔬菜按单个重量或平均重量进行评比,从中选出最重的作为冠军,并将其进行爱心拍卖,将拍卖款全部捐入镇扶贫基金,活动还将现场的蔬菜由各村的厨师进行烹饪评比,向大家展现了银河蔬菜的美味和风采,奉献了绿色文化大餐,让更多的人看到银河蔬菜产业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打响了银河“菜篮子”品牌。在这两次活动中,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市、县蔬菜、餐饮烹饪协会负责人来参加,为打开银河蔬菜的市场提供了帮助。
从上述的工作中,我觉得一个乡镇要实现习总书记所说的乡村振兴,一定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并围绕特色产业做精,做细,提高科技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增加村民收入,给乡村振兴带来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