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笔记:深入基层、走进三农

挂职笔记:深入基层、走进三农

我是一位学习农业的博士,但是对于“三农”问题,说句真心话,我还真不是那么了解。在我来到萍乡市莲花县挂职之前,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纸面上、新闻中或者实验室。之前并没有深入走进农村的经历,更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农民和真正的跨进田间地头,而这次难得的挂职经历,给予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深入体验和感知“三农”问题。

在我的理解和想象中,莲花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它的农村应该还停留在那种资源匮乏、道路偏远泥泞、生活枯燥单调、村庄破旧不堪的局面。然而,种种偏见都在我来到莲花县琴亭镇后烟消云散。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房子,有的小三层,有的小别墅,有的罗马柱,有的旋转楼梯,青砖绿瓦,造型时尚,在周围青山绿水的环绕下,甚是好看。尤其是那些独具特色的宗祠,还有新农村建设点中修建的楼亭台榭、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综合服务楼等等。除此之外,村里很多人家的大门两侧,张贴着富有浓浓墨香的春联,它们被写在红色的纸片上显得苍劲有力。道路两旁的政策标语和绘制的插画都是纯手工的,这扑面而来的文艺画卷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城市里很难体会到的传统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进村路、入组路、入户路,都是水泥路,甚至有的村庄直接铺设的是沥青路,双向会车毫无压力。在道路的两旁,是绿油油的水稻和油菜,那成片成片的果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而迎风飘来的清新气味让人心旷神怡,有一种远离喧嚣的感觉。还有那些令人无比留恋的观赏莲,它们一望无际,各种颜色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争相斗艳,那种让人第一眼就爱上的美景带给人的视觉冲击感,十分强烈。就连那水也是碧绿的、澄清的、透亮的,这让我想起习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完全想象不出这是一个贫困县的农村面貌,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的新农村的村庄环境是如此优美,文化底蕴是如此浓厚,村庄发展的步伐简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莲花县是一个农业县,工业总量不高,通过积极调查走访农业局干部、村干部、种养殖户和企业领导等,在与他们进行详细地沟通与交流后,我发现琴亭镇很多村的耕地资源和林地资源都很丰富,但实际的耕种面积不多。很多村民和种植户由于种植技术缺乏、产销渠道狭窄、产品附加值上不去等诸多因素,使得种植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琴亭镇属于城关镇,各村离县城中心都不远,去县城打工的村民比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的人群过少,大部分还是自己种点粮食自足或者酿酒。

与此同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不多,且产品的宣传不到位,投入产出比偏高,效益较差。然而,经过调研和实地勘察后,我发现其实莲花县的生态、土壤和水源环境非常好,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种植和养殖出来的农产品很多都符合绿色甚至有机产品的标准。但是种养殖户和企业对于产品认证、包装宣传、品牌建立、销售渠道等方面都不够重视或受限,信息沟通交流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缺陷,使得品质好的产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附加值,经济效益偏低。

来到莲花后,时不时会接到类似这样的电话:“您好,请问是省农科院来的徐博士吗?”很多养殖户或者企业领导像这样给我打电话探讨和咨询农业相关的知识。之前可能我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应用在实验室或者理论研究上,这次挂职锻炼也正好给了我一个科研落地的实践机会。

img

调研肉鸡养殖场

不过现实情况也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这是为何呢?因为前来咨询交流的农户各自所从事的农业方向和领域不太一致,有种植蔬菜的,有种植果树和中草药的,有养殖肉鸡的,有放养肉牛的,还有竹鼠、豪猪等特种经济动物的,而我个人从事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幸运的是,我在研究生阶段曾学习过猪牛方面的养殖技术,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我可以很好的给大家解答一些相关方面的问题。但是对于蔬菜、水稻、果树、中草药等方面的知识,说句实话,我知之不多,因此让我具体的去解决实际难题,可能还是存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足。

然而,当我遇到不懂的领域或者难以解答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神告诉我“徐博士,您想想办法,我们实在是束手无策,咨询无门啊!”这无形中又给了我动力和责任。于是针对农户提出的我不懂的问题,我都会记录下来,然后查资料,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问题分别咨询农科院的相关专家,直到弄明白后,我再给农户反馈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记得当时寨里村种植大户周平贵一大早给我打来电话:“徐镇,情况不好啊,田里有一小块稻子发现有虫子啦,怎么办啊。”就这样,我即刻驱车到村里,察看田间的虫子情况,发现是稻飞虱。虽然稻飞虱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容易诱发虫灾的虫群,但是因为我自己的专业并不是水稻学,所以这属于我的知识盲区。而周平贵种的稻子是严格按照绿色大米的模式种植,因此打农药驱虫是行不通的。另外又害怕虫群大面积蔓延,于是我把虫子的具体情况记录下来并且拍好照,然后立即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并且把照片和发病的具体情况报告了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曹博士、吴博士和植保所同事,并虚心进行了咨询请教。经过多方咨询了解到在绿色大米种植过程中生物驱虫药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都可以使用,而且残留物极低易降解。

img

查看田边水稻长势情况

就这样,我们在多方查阅和咨询的基础上,立即前往药店购买生物驱虫剂进行喷施,没过三天我们就控制住了稻飞虱的蔓延。听到电话那头“徐镇,虫子都死光啦”,我心中别提有多高兴啦。后来,我发现这次的稻飞虱问题让我全面了解了一下绿色大米种植过程中其实也是可以使用生物类药物制剂进行治病驱虫的知识,然而很多种植户尤其是绿色大米种植的农户却不是十分清楚这一点,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觉得我这绿色有机大米不能用药,后来只能是任其自由发展,最后损失惨重。

所以后来有机会我去种植绿色有机大米的水稻种植基地交流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就跟他们分享之前获得的知识“绿色大米或者有机大米种植并非不能使用任何农药或者制剂,国家对绿色有机大米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是有一个明确的可用药物使用目录,这一类药物的残留小、降解快,不会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莲花有机水稻山水生态家园的陈总听后,就十分遗憾的说:“徐博士,要是你早来我们莲花挂职跟我讲解这个问题,我们之前的损失就可以挽回不少啊!”

后来发现,莲花县的肉牛养殖还是有一定规模的,不光是散养户多,而且在良坊镇有一个比较大型的肉牛养殖场——江西胜龙牛业有限公司。而我本人曾专门研究过肉牛的养殖,因此对肉牛是有一种情结在里面的。看到肉牛那硕壮而又憨憨的体态,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和胜龙公司的领导周日龙相识,那是源于一次陪同江西省畜牧兽医局吴国昌局长前往胜龙牛业进行调研,同行的还有萍乡市农业局李仕峰局长、莲花县曹洪峰副县长和莲花县农业局刘瑞林局长等。记得在聊天的过程中,周总了解到我是从省农科院挂职的农业博士,而且专门从事过肉牛养殖方面的研究,他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徐博士,我们公司很缺乏专业的人才,尤其是你这样从事过肉牛养殖的农业博士,你可要经常来我们公司指导啊。”后来吴局长也勉励我说:“徐博士,你还年轻,胜龙是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他们也非常需要你技术方面的支持,你要多花点时间在这里啊!”

此后,我多次受邀前往胜龙牛业公司,针对肉牛养殖过程中的栏舍建设、饲养管理、牧草种植、营养搭配、肉品安全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方面和深层次的交流与指导。就科学合理建栏、高效养殖技术和保障肉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培训,与此同时,我还建议公司今后要做好产业品牌建设和质量品质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协调企业间、企业与江西省农科院和江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工作,以品牌整合和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从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品牌宣传、项目示范等方面全程指导,协助企业开展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在全面提升胜龙牛业产品认可度的前进路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和胜龙的接触,让我深深认识到我们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时候是脱钩的,因此几次来到胜龙,经过和周总及公司员工的交流后,我发现自己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很多知识,同时也开始慢慢领会到科研应将如何落地,如何与实践和现实问题相结合,这给我今后做科研和申报项目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我发现莲花的农民是淳朴的,刚来到这里,其实我是人生地不熟,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忐忑,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和他们相处不来,甚至乎我原单位的领导黄光明书记也对我不是很放心。在我来到莲花的一个月后,黄书记给打我电话,说要来莲花看我,担心我在乡村工作开展不顺,用他的原话是担心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当他亲自来到莲花后,看到我跟镇里干部和村里干部群众相谈甚欢、十分融洽,也就十分的放心我在这里的挂职工作了。

实际上刚来的前两个礼拜,我也曾有一个艰难的过渡期,面对还不熟悉的同事,我告诉自己,虽然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可以用微笑让他们知道我很好相处。所以在镇里遇到他们,我都尽量保持微笑,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或者点头示意加以问候。与此同时,我争取在吃饭的时候和大家坐在一起,在吃饭闲聊中了解他们,介绍自己,很快我就能喊上很多人的名字。而且我发现要多参加集体行动,比如党课培训学习、环境整治、征拆行动等,大家在工作中增进了解,在工作中熟悉彼此、相互学习。慢慢的,大家也接受了我这个来自省城的博士,摒弃了之前他们大部分人心中的想法“人家是省里来的大博士,水平很高的”,这种在无形中将我划分开来的心态。

而在村里面,如何跟村民打交道,一开始我是很迷惘的,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跟他们该聊些什么。后来因为结识了寨里村第一书记马朝晖和村书记朱晓平,我想要想实际深入群众了解村情,就必须深入他们的生活。于是我找到马书记谈了我的想法,他立即说道:“没事啊,晚饭过后你就直接跟我回村,我们一起走走,到群众中去聊天。”盛夏的寨里村的傍晚,经常还能看到晚霞,火红火红的,高山在晚霞地映衬下,蔚为壮观;知了在村庄宁静的环境下歌唱,声音是那么的清晰脆亮。我和马书记踱着步子就来到了村民聚集的乘凉地,“马书记来了,吃饭了吗?”村民们热情的跟马书记打着招呼。我还是比较拘谨的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聊天,过了一会,马书记站起来跟大家说,“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挂点我们寨里村的从省农科院来的博士副镇长,徐俊副镇长,大家认识一下哈”。“大家好啊,来到寨里村,很高兴认识大家,今后还得跟大家多交流学习。”一开始我还是很文绉绉的,有点儿不习惯,后来去的多了,同时在马书记的建议下,多跟他们唠家常,说话语气要随着他们的语调来调整,不能书生气,要接地气,就这样,几次过后,再见到他们就自然多了,“家里的牛养的还好吧”“家里小孩子上学怎么样”“养老金和低保到账了吗”,我关心着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对我也是越来越热情。

在我挂职临近结束时,我都已经和村里的好多村民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听闻我要离开,都十分热情地要为我践行,并邀请我今后要有时间抽空再来莲花看他们聚一聚,这让我十分感动。我感觉,作为挂职干部,要学会主动的融入村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走进他们的生活日常,你把他们当朋友,他们才会真心待你,而且他们的热情是那么的淳朴和简单,没有半点的杂念,仅仅是出于真心的对你好,那种感觉和满足感让我十分的珍惜。

三农,在我一年的挂职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她的蓬勃发展,她的焕然一新,她的魅力纯真!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宝贵经历和财富,也许今后,我会时常想念在这里的日子和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