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笔记:调查了,才有发言权
一次又一次的扶贫工作调度会,一波又一波的扶贫检查,使得全镇上下每个人高度紧张,不论工作做得再细致,资料填写得多仔细,帮扶抓得多牢实,总会担心百密一疏。上级检查是否抽中南坑镇,抽中了南坑镇哪个村,都牵动着南坑镇每个机关干部的神经。我也是这些机关干部的一员。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通常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这里我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上面,是出于我刚来挂职时的心理动态,经镇扶贫办安排,给我分配了三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一开始我内心是极度抵触的,什么情况下贫困户才会困难到需要政府帮扶,是不是都是等、靠、要的心理,才导致这么多贫困户的存在。随便找个打工的活儿也不至于靠低保过日子,等我真正下户和贫困户接触后,才发现是城市里长大的环境导致了我“何不食肉糜”般的可笑观点。挂职实践也更让我懂得了毛主席的那句话,“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王新章(化名),男,62岁,单身无儿女,南坑镇金钩湾村村民,因病因残致贫。第一次去他家时,个子矮小而且驼背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脸上总是堆着质朴的笑,对我的到来他也很是欢迎。但是,我花了整整十分钟才让他听清楚我的名字,原来他有轻微智力问题而且耳朵也不好使,加上我说普通话他说萍乡话,使得我们的沟通极为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每次我到他家中,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一定要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南坑冰棍”塞到我手里,然后乐呵呵地看着我吃完。
当我正享受在这种与百姓打交道的快乐中时,一纸通报将我打回了现实。“金钩湾村贫困户王新章,对帮扶干部不熟悉,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嗯?这不是我的帮扶对象吗?原来,在检查组到他家调查的时候,他说不出我的名字,甚至说他自己没有帮扶干部,可能检查组也察觉出了他智力上的缺陷,并且贫困户登记证上的走访记录及签字都是真实的,问题才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事实上,我在结对帮扶他后去过他家6次,从关心生活近况到过节慰问,对其情况算是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但是,他却依旧说不认识我,不知道谁帮扶的他,这让我感到很被动,因为就连他隔壁邻居见到我都知道我是他的帮扶人。考虑到他智力缺陷的问题,并且反思自身的工作方式或者是走访的频率不够,我增加了去他家的次数并且每次都重复自己的名字。
现在,他已经能够记住我的姓名,有时在路上遇到也能立刻认出我,从这点来看,我已经非常满足,毕竟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之间的良好关系不是仅仅流于形式,真正的以朋友相处才能做到真心换真心。正是这样一个贫困户,靠着在村上做保洁和低保金维持生活,彻底颠覆了我对贫困户的看法,确确实实存在这样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扶。
贺鑫高(化名),男,70岁,夫妻俩抚养正在上初中的孙女,南坑镇金钩湾村村民,因缺劳动力致贫。进入到贺鑫高家中可以明显感觉出家庭条件比较不错,居住环境也比其他贫困户要好很多,这是不是精准识别出了问题?经过交谈后了解到是其儿子因车祸去世,留下尚在读初中的孙女跟着两位老人过日子,加上其老伴一直有病在身,因为没有劳动力支撑经济来源导致贫困。在与贺鑫高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有想法的人,当下的贫困状况只是突发家庭变故所导致,他打算通过向政府领养鹅苗和脐橙苗来增加家庭收入,争取早日脱贫。“扶贫要扶志,”一位70岁的老人都在努力“翻身”,我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当然,贫困户里面也有极小部分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的,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随着精准退出和“七清四严”政策的推出,我相信,精准扶贫之路会越走越宽。
我庆幸我帮扶的贫困户都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能作为一个温饱无忧的人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以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姿态去对精准扶贫心存质疑。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更大的声音和导向去帮助贫困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贫困户真正从精神和物质上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