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源于改革
管仲做了齐国相国之后,便领导齐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废除了已经落后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对土地实行赋税。国家能够掌握的土地大大增加,这样不仅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也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齐国靠近大海,可以煮海水造盐,管仲就鼓励人民生产食盐。而食盐又是生活的必需品,齐国人就把造好的盐卖给别的国家的人民,以此获利。国家通过征收盐税,也增加了收入。
他又鼓励人民造铁,同时征税,这样齐国不仅保证了军用和农用铁器的生产,而且又为国家增加了收入。
在政治上,他放弃了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而代之以选贤与能,并严明法纪,赏罚分明。这样齐国就有了可用的人才,大家各司其职,齐国的国事蒸蒸日上。
在道德风化上,他认为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保证,才能有道德素养的提高。他提出了“仁、义、廉、耻”四个标准,鼓励人民行善避恶,这样齐国老百姓的素质也有了提高。
在外交上,管仲努力树立齐国在各诸侯国之间的权威,调节各国之间的矛盾,重新巩固周天子在国际中的领导地位。而对于胆敢侵犯中原的蛮族,则联合诸侯国合力反击。
齐国在管仲的“新政”下便慢慢地强大了起来,原本就野心勃勃的齐桓公也有了对外扩张,宣扬国威的资本。
当初齐桓公逃难到了谭国[6],谭国国君不予接待,桓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桓公即位的时候,谭国也没有派人来祝贺。他便打算拿这个昔日曾得罪自己的小国开刀。
管仲也认为如此小国,竟然这般无礼,是时候对它兴兵问罪了。于是,谭国被齐国攻灭。
在管仲的建议下,公元前681年,齐与宋[7]、陈[8]、蔡[9]、郑等国在齐的北杏[10]会盟,商讨安定宋国的计策。当时遂国[11]也在邀请之列,但却无故缺席。齐桓公很生气。于是,齐又攻打遂国,遂也亡了。
随着谭、遂两国的相继被灭,齐国威震诸侯。鲁、宋、陈、蔡、卫[12]都先后屈服于齐国。
这样到了齐桓公七年(前679),管仲又劝说齐桓公,召集了宋、陈、卫、郑在卫国的鄄(juàn)[13]会盟,在这次盟会上,齐桓公被共举为盟主,成了春秋第一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