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卿风波
后来,李斯就开始跟着当时大名鼎鼎的儒家大师——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他学成了以后,便开始自己盘算起来:那楚国本就不值得去侍奉,而东方的其他五个诸侯国的国势又很衰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只有向西去秦国,才能大展宏图。
这样想好了,他便向老师荀子辞行。他颇感自信,侃侃而谈道:“我听说一个人看准了时机,就一定不要懈怠。现在各诸侯国都在争取时机,企图统一天下,而四方游说的士人却有掌控实权的能力。现在秦王也想吞并列国,称帝而治,这正是身份卑微的士人驰骋天下,游说四方的大好时候。自己处在卑贱的地位,而不想着改变现状的人,就如同禽兽一般,白白生了一副人的模样,而勉强行走罢了。所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一个人处在卑贱的地位,贫苦的环境,还要讥讽世俗,厌恶名利,说自己是与世无争,其实这并不是士人的本心,而是他自己能力不够罢了。因此,我要离开这里,向西面走,去秦国,去游说秦王。”
李斯离开了老师,向西出发,往他认为的理想国度建功立业去了。
李斯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嬴政登基,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李斯先是请求充当秦国宰相——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禁卫官。这样,李斯就得到了直接游说秦王的机会。
他对秦王鼓动道:“平庸的人往往坐失时机,而可以成就大事的人则是抓住可乘之机,痛下狠心。从前,秦穆公的霸业没能使他吞并东方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的诸侯国还很多,周朝的声望还没有衰落殆尽,虽然春秋五霸轮番兴起,他们都还以周朝为尊。但是,自秦孝公以来,周朝的德望衰微,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形成六国争雄的局面,而秦国却能够乘胜奴役他们,到现在已经共有六代了。如今东方六国服从秦国,就如同地方上的郡县服从中央一样。如果凭借着秦国的强大,大王您的圣明,就会如同扫去锅灶上的灰尘那样,足以消灭诸侯,成就帝业,统一天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啊。可现在如果懈怠而没有赶紧做这件事情的话,等到诸侯再次变得强大起来,聚集起来订立合纵抗秦的盟约,即使有黄帝[2]的贤能,也无法吞并它们了。”
秦王被说动了,就委任李斯为长史[3],遵从他的谋划,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珠宝前往各国游说。对于那些诸侯国里的名士能够用礼物收买的,就多送礼物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杀掉他们。这样离间了各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后,秦王就派遣良将率军,紧跟着去攻打它。
李斯又一次受到了重视,被秦王特命为客卿。
可是,好景不长。
这时,恰逢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以修筑灌溉用的水渠为名,其实是来到秦国做间谍的,被秦国人发觉了。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义愤填膺。他们都劝谏秦王说:“从诸侯国投奔来侍奉我国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国君而来游说、离间我们国家的,请大王您将这些客卿全都驱逐出境!”
这样,李斯也就在被赶走的行列了。于是,李斯便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给秦王。
在这篇奏书里,李斯先是叙述自秦穆公以来重用客卿使秦国强大的历史,说明秦国如果没有客卿的辅助很难强大的道理;然后又列举各种乐器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秦王喜爱的事实作比,来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李斯的滔滔雄辩起了效验。最终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