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的步骤、方法
(一)文献分类工作的要求
文献分类工作是揭示和组织文献的手段。分类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藏书的组织和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因此,文献分类工作必须达到下述的质量要求。
1.充分性
充分性是指充分揭示文献的内容、性质、形式、用途等。因为文献内容可能涉及一个主题,也可能涉及两个以上的主题;可能讨论一个学科,也可能讨论两个学科或同一个学科的几个方面;而且每种文献都有着不同的写作目的、用途和各式各样的编制形式。分类工作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揭示,给出确切的分类号,包括主要分类号和互见、分析分类号,否则很容易造成漏检。
2.针对性
针对性是说文献分类必须有的放矢。密切结合本单位的方针任务和读者需要,力求每一种文献都能分入与本单位关系密切、用处最大、读者最容易找到的类目中去。
(二)文献分类的准备工作
1.选择适合本馆使用的分类法
国内现行的分类法有很多种。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各馆使用的分类法复杂多样,没有完全统一起来。过去,医院图书馆多采用美国的《波士顿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有的还采用《科图法》《人大法》等。近年来,由于《中图法》将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分类表,新建的图书馆多从开馆便使用它,许多老馆也已经和正在改用《中图法》。
2.分析研究与熟悉文献分类法
所谓分析、研究分类法,就是对被选用的分类法进行学习和剖析,了解和掌握对该法的编制原则、体系结构和使用方法等,以便提高实际分类工作的效率。具体应掌握如下情况:①分类法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大纲、大类次序及其基本情况。②各类划分的主要标准、类目概念及其类目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复分、仿分和标记符号的使用方法及索引等辅助工具的使用。
3.制订文献分类工作规则
保证分类正确、前后一致,避免因分类人员调动和分类工作意见分歧而各行其是制定文献分类工作规则。规则内容应包括:根据本馆的特点对使用的某些类目做适当调整;确定各类文献的分类深度;主要分类与附加分类、分析分类的采用原则,编制图书索引号的条例以及适合本馆专业特点的特殊的分类规则等。文献分类规则应在类分文献前制订,要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文献分类工作的程序
文献分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带有一定学术性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劳动。其工作程序为:查重、分析文献内容、归类、给分类号、核对分类目录编索引号。
1.查重
查重也称查复本。查重是指利用公务书名目录查清某种文献是未分编还是已分编,如果是已分编的文献,则要判别是不同版本的、多卷集的,还是复本。前两种要在原索引号上加区分号,复本则照抄原索引名。若不是复本,则另行分类标引。
所谓复本是指文献题名、作者、译者、内容、版次等完全相同的文献。对于某一种文献的重印版、再版,只要内容不变也称复本;对于只是出版发行项,甚至责任者项也有变化,而内容上相同的文献也作为复本,只有在内容上做了修改的文献才能算新版本。
查重的目的是杜绝同书异号,使同一种文献保持前后标识一致。同时,还可减少工作量,避免人力、财力的浪费。
2.分析文献
内容经过查重确认是新文献后,就要对其内容进行分析,以判明其属性特征。对于这一步骤,有人称之为辨类。辨类时首先要辨别是科学著作还是文艺作品。
科学著作要弄清所论述的是什么主题;从哪一学科来论述的;是理论性的著作,还是记载实践的文献,还是历史的文献;著作的意旨和读者对象;必须判明该文献的政治观点。
文艺作品要弄清是哪一国家的文学或艺术作品;是哪一时代的;是用哪种体裁(如小说、诗歌、剧本等)写的;是哪一位著者的;该书的政治立场。
分析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和步骤:①详审书名含义;②考察文献的题下项和题上项;③审阅内容提要;④检阅目次;⑤阅读序言、跋、说明、范例;⑥浏览全书;⑦参考各种工具书;⑧集体讨论;⑨请教专家。
上述有关文献主题内容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不一定每次均须全部用上,一般视其情况灵活运用其中的几项就可以了。
3.归类
文献归类时,应根据其内容的学科属性,视不同情况采用下列方法。
通过分类表的体系结构来查找有关类目。体系分类法的类目表是根据层层划分、层层隶属的原则,由基本部类扩展为基本大类表,再由基本大类扩展为简表,进而扩展为详表。因此,在对文献进行归类时,可以先根据文献的主题,确定在哪一个基本大类,再找简表中适合这个主题的类目,最后到详表中去找更适合的类目。
分清总论与专论性类目的关系。类目表的每一基本大类下再进一步扩展时,一般总是先列总论性类目,然后再列专论性类目,以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和区别。分类人员应仔细地研究和弄清总论性类目与专论性类目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在分类标引时不至于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
详析类名的确切含义。分类法的类目名称一方面要求能确切反映类目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又要求科学、简洁。我们在辨别类目时,一定要审视上、下位类的关系;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同位类之间的差异;与邻近的类目进行比较;还要重视类目注释的内容,弄清每个类目包含什么,不包含什么,才能达到正确标引的效果。
4.给分类号
当一篇文献被确定了恰当类目的同时,就要把代表这个类目的号码用铅笔写在文献的一定位置上。一般是写在书名页的左上角或写在封底前一页的右上角靠近书脊不易磨损撕破的地方。附加分类、分析分类的号码则写在该文献基本款目的右下角,与主要分类号共同构成一篇文献的完全分类号。给分类号时必须注意其正确性,既不能重一个符号,也不能漏一个符号。
5.核对公务分类目录编索引号
分类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应核对公务分类目录,其目的是检验内容性质相同的文献归类是否一致,防止异书同号的现象发生,以保证分类质量。如发现有分类不当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应立即纠正过来。当确认分类号码正确无误后即可根据本馆有关规定给书次号,编出该文献的索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