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读者工作的社会化
网络下的每一个图书馆,都是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对某一图书馆来说,其网络系统内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资源的人,都是自己的读者,应该确保信息的畅通、正确,并给予读者指导和帮助。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馆舍、先进的技术设备、开放的学习环境等应平等地向社会开放,供学习者自主使用。长期以来,作为医院建设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主要是为科研服务,其读者一般为医院内从业人员及病人,馆内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设备资源等不能为社会充分利用。医院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主动向社会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既可开发利用自身的资源,造福社会,又可产生经济效益,一举两得。因此,医院图书馆走向社会,为科研、教学、经济、文化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1]
(二)读者工作的个性化
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促使医院图书馆必须进行深层次的读者服务,按具体读者、读者群体所需,进行跟踪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和地点服务;根据个人要求和特点开展服务;服务内容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总的来说,服务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步摆脱传统手工操作为主的事务性服务,向依靠综合文献技术、提供智能型服务方向转变。
医院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重视读者个体的认知特征,从知识结构和知识状态的变化来研究信息服务,馆员对文献的收集、加工、揭示程度,应该反映出接纳者的知识水准,从揭示文献单元过渡到信息单元、知识单元。如从主题词、关键词、文摘以及自编的专题引文索引中,引导读者从文献的不同节点,从二、三次文献和知识不同层次中搜寻到原始文献。现代化的读者服务应由被动咨询向主动引导服务转变,由“服务员”向“导航员”转变。个性化信息服务应该是一种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从而帮助用户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展示个性、引导需求,促进信息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三)读者工作的有效性
医院图书馆在知识创新、实现深层次服务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将获取创新知识的方法传授给读者的教育职能,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更有意义、更有效的读者服务工作。除对读者进行正规的文献检索课教育外,在读者第一线的参考咨询中,注重启发引导读者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读者分析应从哪些途径、手段,获得全文资料,切实解决问题,加之读者对本专业的熟悉,取得的效果远胜于馆员的包办代替。这种方式寓教育于服务,因此取得的知识效应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