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原理与内容

二、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原理与内容

(一)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原理

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崛起为研究和解释对象的复杂性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手段。电子资源使用评价需要对电子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属性及利用效果进行监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有必要以整体性原理、关联性原理、反馈性原理作为开展电子资源使用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方法性原理,从而更为全面清晰地认识电子资源使用评价的属性及其理论意义。

1.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每一个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的要素不是作为孤立事物,而是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出现并发挥作用。

电子资源使用评价涉及诸多方面,在开展具体的研究及实践时,需要在总体目标指引下,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将反映电子资源使用的各个指标综合起来,从整体上评价电子资源的使用价值。此外,医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包含多种类型,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局部优化的同时,也要看整体功能是否发挥到最佳,即在针对特定类型电子资源使用加以评价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医院图书馆整体电子资源的使用评价。

2.关联性原理

任何一个系统,其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普遍联系。电子资源与传统馆藏资源共同构成了医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电子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与图书馆网站建设息息相关;用户使用电子资源往往离不开相关服务(如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用户培训服务等)的提供。所以,在探讨电子资源使用评价时,也需要考虑到电子资源与传统馆藏资源的关系、图书馆网站建设与相关服务对于电子资源使用率以及用户对电子资源使用评价的影响等方面。

3.反馈性原理

利用反馈进行调节是控制系统迅速、正确实现其目的的有效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是医院图书馆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条件。电子资源使用评价属于后评估范畴,其实质也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获得全面系统的反馈信息,找出既定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为采取相应措施及制定下一轮电子资源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内容

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电子资源评价的核心和基础,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决定电子资源评价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评价指标选取不当,或者缺少关键指标,则会影响评价结论的精度。因此,电子资源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方法是为得出评价结果而采取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电子资源评价面对的是多指标的评价系统,我们无法直接比较不同对象的优劣,必须借助于某种手段将多指标转化成单一指标后再来比较,这样的手段就是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将对评价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表只是一些孤立存在的数字和文字,无法对电子资源的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说明。评价方法是电子资源评价工作的关键,由于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评价馆藏资源的评价方法,因此加强评价方法研究,提供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重点是加强对电子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3.评价模型研究

评价工作的核心是建立评价模型,评价模型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数据和评价指标是评价模型中最核心的四要素。依据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进行信息计量,将得出为最终评价提供依据的直接数据。

4.评价机制研究

评价机制包括电子资源评价中应包含的各个要素,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评价机制与评价程序所要解决的是“由谁来评价”“如何实施评价”等问题。电子资源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制度化和过程化的概念。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在于任何评价实践都难于达到完全地公正。在某种程度上,任何评价指标体系都受限于一定的评价程序,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公平的评价机制也就不存在公正、科学的评价。万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不存在的,却可能存在一个科学的评价规则与程序。因此,电子资源评价研究应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公正的评价程序,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

5.评价实践(或应用)研究

电子资源评价并不仅仅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最重要的是把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应用于数字馆藏评价的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发现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反复多次的评价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字馆藏的评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