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二、做好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充分认清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图书馆是医疗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几乎是广大医护工作者都要与之打交道的部门。图书馆工作人员创造的价值和效益是无形的,突出反映在广大医护人员科学文化知识面的拓宽和医疗技术的增长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这些作用都要借助馆员的辛勤工作和周到服务才能取得。从这个意义上讲,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图书馆自身的事,也是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未来的发展,医院各级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具体体现在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信任人。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反对把人仅仅看成一种“工具”,强调人是有多重需求的“社会人”,是工作的主体,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及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图书馆的领导必须有科学的人才观。

(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建章立制工作

医院图书馆必须通过建章立制消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随意性,用制度管理人,而不是用“人”管“人”。这些制度至少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和绩效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人力资源的配置制度、劳动报酬和福利制度等。

(四)构筑吸引、凝聚人才的平台

要将图书馆的远景与人才发展规划之间的有机关系展现出来。要在图书馆内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才的成长建立适宜的人际空间。给业务骨干以充分的信任,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通过塑造图书馆精神,培养馆员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馆员把个人的目标与图书馆目标、个人发展与图书馆发展结合起来。

(五)做好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

注意投资,培养新型人才。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对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投资力度,加速培养人才,应将图书馆人才培养与医疗业务骨干培养同等对待,使图书馆与医院同步发展。要打消害怕人才流失、搞培训得不偿失的心理。要相信本馆对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图书馆有效的激励机制基础上。在培训方式上可以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采取送出去学和在馆内学与“干中学”相结合,由于馆员的年龄、程度、工作性质差别大,这就决定培训途径与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学术水平。在培训内容上不但要对馆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更要对馆员进行忠诚教育和团体精神的培养,后者是许多图书馆容易忽视但又是关系图书馆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方面。因为一个图书馆要发展,必须有馆员的精诚团结,需要馆员对图书馆、对事业、对职业的忠诚。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图书馆组织,创造一种宽松的、趣味的、激励的、互动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馆员在工作和交流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方法是行为科学的原理在人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行为科学认为,对人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动机因需要而产生。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因此,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而实现的。激励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的潜能很大,能否调动起来,取决于激励是否有效。医院图书馆在组织人力资源、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中应有效地利用激励这一机制,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激发馆员的自觉性。激励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如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待遇激励、情感激励、强化激励、榜样激励、馆风激励等,但就其内容说,可归纳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要管理好图书馆员,图书馆管理者要研究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图书馆福利待遇差,严重影响和动摇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图书馆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型,给图书馆员一定的物质刺激及提供他们自我发展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满足图书馆员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情况,适时地教育引导,使其向积极正确的方面发展,只有图书馆员的思想行为端正,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创造科研条件,实现参考咨询馆员自身价值

图书馆要为参考咨询馆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为某一专题服务。合理搭配参考咨询馆员,建立特定用户专题跟踪服务,提高对医学专业文献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参考咨询馆员服务于科研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专业信息服务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使他们在信息服务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在信息管理服务及馆藏资源建设过程中,参考咨询馆员需要掌握许多独特的技能和新兴的技术,如图像技术、光字符识别、原稿标注语言、编目、多媒体标引、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和信息评估技能等。图书馆要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专长,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开发出自己的科研成果,体现他们的创新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