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基本内涵
(一)电子资源的含义
按照图书馆界比较通行的看法,电子资源主要是指由出版商或数据库商生产发行的商业化的正式出版物,有数据库、全文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其中数据库又包括参考数据库(书目、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和事实数据库。
电子资源的同义词还有数字化馆藏、电子信息、电子馆藏、电子出版物和数字资源等多种表达词语。其实,对于电子资源的含义,国内外的表述不一,就连国际上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而比较有权威性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1.美国国会图书馆定义
199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给出最初的定义:“电子资源是指经由计算机操作而呈现的作品,其利用方式包括直接获取或远程终端利用。有些尚需借用与计算机相连的外围设备,如CD-ROM光盘驱动器。”
2.国际图联(IFLA)定义
1999年,国际图联(IFLA)颁布的国际标准编目描述再次对电子资源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即“电子资源是计算机上使用的资料,包括需要利用计算机外围设备使用的资料(如CD-ROM驱动器),用于互动模式或非互动模式。包含两类资源:数据(数字表格中的信息、文字、图表、图像、音像或混合内容)和程序(指令或数据的处理程序)。此外,还包含电子数据与程序的结合(如在线服务、多媒体)”。至此,电子资源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之一。
3.中国教育部全国高校图工委定义
200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图工委为了规范各高校图书馆的统计、计量工作,颁布《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4)》明确指出:凡图书馆引进(含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为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字资源)。
(二)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构成
1.自建数字资源
馆藏书目数据库:建立一个能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馆藏文献信息的书目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得以实施的首要条件,也是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内容。书目数据库既是馆藏的记录,又是服务的入口,是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基础。目前已有6000多个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机读目录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对外开放。[1]
特色数据库:包括图书馆自建的馆藏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等。各图书馆都很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数字化馆藏特色资源成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亮点。
2.外购数字资源
外购数据库:图书馆引进的各种国内外拥有使用权限的联机数据库或者安装在馆内的镜像站点。类型包括题录、文摘和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
外购电子图书:图书馆引进的各种国内外拥有使用权限或者安装在馆内的电子图书。
3.光盘数据库
包括网络光盘数据库、单机光盘数据库以及图书馆购买的大量多媒体光盘、随书光盘等。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光盘数据库的发行数量目前已经很小,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数据库。但多媒体光盘、随书光盘的数量仍然很多,构成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
4.电子虚拟馆藏
图书馆采集的与本学科建设关系密切的网络数字资源,图书馆对这些网络数字资源进行分辨。筛选、采集并有序化地重组,存储到本地服务器使其成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