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早在2世纪就已经被教育专家提出来了,但是始终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义。国内外使用的表达自主学习的术语有很多,如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自我计划的学习(self-planned learning)、自律的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自我定向的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自我监控的学习(self-monitored learning)等。在此背景下,有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视角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定义。

20世纪80年代,亨利·霍勒克(Henri Holec)在《自主性与外语学习》(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一书中,第一次在外语教学领域引入了自主学习的概念。他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对自己的学习担负责任的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 one’ s own learning)。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学习的内容、方法、进度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地选择学习方法、技巧,并且可以评估学习效果,即表明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通过禀赋集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系统化、专门化的学习获得、加强和巩固的。

继霍勒克之后,迪金森(Dickinson)、鲍德(Boud)、辛克莱(Sinclair)、莱格特克(Legutke)、托马斯(Thomas)、利特尔伍德(Littlewood)、齐莫曼(Zimmerman)等学者都对自主学习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迪金森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计划能力、实施能力及监测能力。学生的计划能力包括对学习目标的制定,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实施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依照计划进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坚持实施计划,最后客观地判断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对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反馈及修正。迪金森还提出根据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可以将自主学习分为学习的半自主和完全自主两种状态。[1]除此之外,迪金森还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也就是说,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的两个重要指标。其中,学习态度是认知的态度,能力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

鲍德从教育的最终目的的角度给自主学习下了定义。他认为,自主学习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方法或手段”。鲍德还指出,自主学习是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进行的,是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的;自主学习倡导我们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但这并不是对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完全否定,因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别人的引导和帮助。

辛克莱把自主学习界定为“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他认为,“在学习时,能独自或在小组活动中计划、监控并评估自己学习情况的学生才是完全自主的学生。”也就是说,优秀的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可以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莱格特克和托马斯则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是学生在做出决定和执行决定的过程中采取决断行动的能力。

利特尔伍德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出于个人的愿望及能力而做出选择的行为”。其中,愿望主要指学生对自身学习负责的思想态度,能力主要包括使用知识的能力和执行选择的能力。此外,利特尔伍德把自主分为前摄自主(proactive autonomy)和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两种。利特尔伍德强调,前摄自主与后摄自主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后摄自主是前摄自主的先前步骤,有利于前摄自主更加彻底地实施。然而,对于利特尔伍德后摄自主的观点,有很多学者并不同意。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受到任何人的干预,特别是教师的干预,它只有通过社会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还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个人选择与行为,不受任何限制。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教授指出,研究人员对自主学习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的立场是不同的,他们往往专注于自主学习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如主动性、独立性、自我监督、自我定位等,因此很难让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这种情况,有必要给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广泛吸收、分析和整合现有的自主学习的定义。

为了让人们明确自主学习的定义,齐莫曼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见表1-1。齐莫曼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该框架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是自主的,如果在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方面都可以做到自我选择、决定,那么就可以判断这种学习方式是自主的;相反地,就不能说这种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总的来说,在这项研究中,应该考虑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否来自内部,学习方法是否有计划,是否能够进行自发的自我监控,是否善于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顺利完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全的自主或是不自主这种极端的现象并不常见,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这两种状态之间。因此,把自主学习极端地划分为自主或不自主是不科学的,莫不如关注自主学习的自主程度,这样有利于分清学生在哪个方面、哪个阶段是自主的,也能够使教育有的放矢。

表1-1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余文森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学习,听教师的指令,完全没有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考核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思考问题的方法都由教师做主。自主学习则恰恰相反,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学生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的提高都是学生亲身接触或实践的过程,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会有人参与、指导。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自发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当遇到困难时,能够直面问题,并且主动向同学及教师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

韩四清教授认为,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相对的,涉及多个层面。这种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而存在;其次,学生学习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性。他还认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关注,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和各种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主动接受系统的知识,还要注重自我反思、实验和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某些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是有好 处的。

肖川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自我指导、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具体而言,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强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帮助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修正,从而实现最终目标。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心底里希望获得良好的情感反馈,所以会监控整个学习过程,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学习效果。

陈水清则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任务的内在动力推动下,在学习目标、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根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最后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的 评价。

庞维国在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充分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因素,他认为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基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有观点认为,人本主义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及需求,对自主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提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利用协商学习和共同讨论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以这种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情感、认知的二元性发展。在实践中,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如根据自身喜好、学习基础制定学习目标,并实施相应的学习活动。在此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建议者。

综上所述,虽然一些学者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为我们解释自主学习的本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总之,自主学习的重点是学生自觉和自主学习,这与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