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学基础

三、教育学基础

(一)二语习得理论

该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有不少研究者转向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特别是人们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他们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逐步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4]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二语习得进行了大量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既有理论综述,又有假设检验,还有控制实验。

1.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

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他通过长期观察儿童对母语的掌握情况,反思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相关理论,从而发现并发展的一种观点。该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人天生具有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脱离人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语法)实现内化。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习得机制是通过人类遗传而存在于大脑中的机制,是能够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儿童通过学习词汇和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可以表达无限的思想,这种能力不是靠“模仿—记忆”“刺激—反应”形成的,而是儿童天生具备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正是由于这种机制,儿童可以在短短的几年里通过简单地接触语言材料习得母语。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语言不是靠“学习”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完整的从数据输入到语言习得的启动机制来实现的。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具有一种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使人类个体足以学会任何一种人类语言,这种物理机制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就是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一种语言发展的基本知识、原则、条件和所有人类语言系统的必备规则,是语言最基本的方面。语言学家从“外部”来研究语言是狭隘的,远离了理解语言的规则和原则。儿童天生就具备设计语言的能力,即使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儿童也可以在脑中形成语言规则,因此应揭示儿童的大脑对语法规则的内化分析。

2.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克拉申(Krashen)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便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在20世纪末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该理论包括“五假说”,即语言习得学习假说、情感过滤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提出的“五假说”的核心在于他区分了“习得”和“学习”。“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是这样的: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吸收和使用正确的语言。“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是学生自觉了解第二语言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并辅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语法形式和语法概念。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技能的发展,属于生产机制,所以人们掌握语言的“习得”模式比“学习”模式更重要。“五假说”中,在理论和实践上最重要的是语言输入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是用来解释学生是如何获得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并掌握其语言规则的。在一般情况下,“可理解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具有过滤功能,能够决定并选择接收输入的信息。自然顺序假说指人们掌握语言结构知识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如果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语言能力,那么我们不应以任何特定的顺序学习语法。

(二)英语教学理论

从教育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类的教育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英语自主学习的理念逐渐成熟。英语教学理论,为英语自主学习思想的深化和英语教育实践的检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现代教育理念

(1)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反映现代生产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交的建议中指出,几百年来,人类将社会生活机械地分为工作期间和学习期间,在前半生积累知识,在后半生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而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他提出教育要贯穿人的整个生命,从每一个连接个人的社会生活方面,以最好的方式为个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不再局限于“一定的年龄”,而是“个人终身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现代的教育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而是终身教育,要求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进行不断地学习。现代终身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一种解放,是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人类塑造未来世界的大教育观。终身教育对传统教育在时空上的突破,将扩大教育所有的社会单元,扩展到生活的每个阶段和每个人。

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强调将学习作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当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终身教育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21世纪,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的教育模式,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面授,可以形成函授和自学为一体的学习风格,促进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充分交流,学生能够自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时间和地点来学习,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找到答案,而这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以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独特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学历、技能,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的个性化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学派便强调独立人格的价值,柏拉图(Plato)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和发展人的专长,卢梭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在我国,蔡元培则振臂举起“尚自由,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大旗。这些事实说明,教育的个性化思想在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一个全面的、独立的、和谐发展的个人。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了社会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创新,更需要开拓精神和现代经济的“态度”。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有健全的人格,因此教育应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通才。

英语自主学习正符合这股教育的个性化潮流,学生在发挥自主性与能动性时,既张扬了个性,也养成了个性。可以说,英语自主学习是真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的英语学习方式。

2. 主体性教育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教育改革,出现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但是几乎所有的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突出了一个特点,即创造的自主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放在第一位。某一关于教育的世界会议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的创造力和潜力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对社会负责任。这段话把当今世界对教育的认识,逐步统一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上来。因此,可以预言主体性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将成为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教育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科学知识将人类的文化和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促进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使其成为创造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因此,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主体,只有这样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是一种主观的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引导,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独立地、积极地、创造性地理解知识和参与实践。总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主体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