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的起源

一、服装的起源

在距今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初出现了原始衣生活。服装在其长期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现象。

服装的进化亦由最原始最简陋的饰物开始,如项链、手镯、脚镯、发带、腰绳等,接着在腰绳上挂一些草叶、树皮或其他有机物做成的装饰物予以充实、丰富,逐步形成腰蓑式的围裙。原始的服装就是以人的腰部为中心逐步扩大至身体其他部位及至全身,形成完整的人体着装。在旧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兽皮毛作为服装的面料,既能包裹身体,又柔软舒适且较耐用。如已发现的距今3万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安德特河谷洞穴里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上,克劳福特所描绘:他把熊烟熏出洞,然后用熊皮做成人类第一件服装。这服装起初实际上就是一整块未经切割的随机形状的不规则动物毛皮。中国的山顶洞人、许家窟人亦是如此,据《韩非子·五蠹篇》记载“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也”;《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衣……”即是例证。因此,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创了毛皮衣生活的服饰文化的文明史。

新石器时代,人类已进入到使用纤维来作为服装面料的服饰文化的生活时代,同时,人类也已掌握穿针引线、缝裁制的技术。因此服装的造型也脱离了原始的有机自然造型,而是以满足于自身需要为前提,除了沿用原有兽毛皮做面料外,还采用了草叶、树皮、藤条、芦苇、竹片等细长的线状材料系扎于腰上和使用亚麻纤维制成服装面料织物,在距今10万年前的瑞士湖畔已有发现,我国古代亦有发现,距今5000年以前的浙江余杭具良渚镇遗址和距今6000年以前的陕西西安半坡人遗址都可考察到此时人类已用陶、骨等物品进行装饰。而在爱琴海文明时期的克里特岛上,人类已使用羊毛、棉花等纤维制成面料,并用金头饰、耳饰,指环、手镯、胸饰等自然玉石、矿物做成装饰品。因此这一时期服装在审美与实用方面的功能以及在制造工具、纺织技术上都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如我国古代《礼记·礼运篇》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毛——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还有柴尔德说过:“在人类史上,衣服,工具、武器和传统,代替了毛皮、爪子、利齿和觅取食物和居住的那些本领。”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使用纤维面料的衣文化时代。

(一)服装起源说的动机

1.出于实用目的的动机

为了实用目的,能保护身体,既是服装起源的目的,又是起因,因此人类的穿衣着装总是根据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寒带地区人们为了保暖、御寒而穿毛皮,在热带为了防止日晒雨淋和蚊虫叮咬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伤害,这与《淮南子·记论》中记载“麻索、手经指挂”以草衣葛裙为遮身御寒的说法一致。

2.出于审美目的的动机

北京西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发现了大量的铁矿粉末和人工制造的装饰品,有带孔的兽牙、海壳、石珠、石坠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装饰品,向世人展现了古代原始人心中的五彩世界,也表达了他们的审美观念,而这些装饰很可能早于服装产生,它能更纯粹地反映人类对美的追求。俄国普列汉诺夫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它是在暗示自己的灵巧及有力,因为谁战胜了灵巧的东西,谁就是灵巧的人。谁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就是有力的人。这些东西最初只不过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戴的,只是到了后来,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引起了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畴。”

在我国古代《后汉书·西羌传》中说羌人“被发覆面”、《后汉书·陆贾传》中记述南方少数民族的“唯髻”、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畜文化彩陶盆上记载载歌载舞的带有尾饰的原始人,这些原始尾饰、装饰也许是当时最时髦的服装款式了。

3.出于象征和图腾崇拜目的的动机

原始人的生产力在伟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的影响,以至于原始人只能借助于神奇的幻想力和想象力来从精神境界对付自然力,并把精神分离于肉体独立存在,后人谓之为灵魂,原始人类寄希望于灵魂,希望得到改善的灵魂的保护,于是把贝壳、石头、羽毛、兽齿、叶子等自然界的东西附于身上,这就是说等于具有了超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是氏族、地位、财富的标志和象征,并逐渐演化为某种形式的饰品装饰于人体上。

(二)对服装起源的思辨

1.创造是服装起源的根本动力

地球是所有生物的生存空间,鸟、兽、鱼、虫等生物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即生于此空间中,凭借其天赋的求生能力,顽强展示其生命力,鸟儿筑巢,鱼类藏于岩缝、兔类掘穴而居等等,生物的此类生存方式虽历经时光流转却仍未改变。而人类却有别于这些生物,他们以超卓的创造力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生活的进步与发展。远古时代,人类以洞穴为居,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搏击中,人类学会了制造石器,学会了如何适应环境,逐步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感受最深的事物做探求、塑造和改良,他们用土器和泥偶来展现其丰润的生命力,并赋予其实用的功能,人类最初的创造力,本能地、自觉地、无懈可击地展现于实体造型中。因此,人类拥有超越现状的本能,能够充分激发潜藏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原动力。

马克思认为心灵上的强大意向是由经验发展起来的。因此服装的起源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向自然界挑战的第一步,是激发人类潜能的原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的劳动实践及其逐渐积累的经验激发和丰富了服装的形式。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首先有存在的服装,才有对服装的认识,在服装实践中构建了服装意识,服装意识又是服装实践的反映形式。

2.原始使用服装原料的技术手段

对原始服饰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决定性的制约因素服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人类的护体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狩猎进入渔猎、畜牧和原始农耕时期,服装制作也应进一步适应人体需求,因此,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金石并用时代,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人们能运用的工具和材料的每次改进,都促进了服装造型形式的根本性改变,同时,产生了美化要求和审美观念,那么原始表现艺术亦伴之而生。

例如,原始人类起初取兽皮毛之自然形状任意披裹身体,至磨制石器时期开始对动物皮毛进行分割缝合,使缝合后的形状更合乎人体的状况,从此人类的服装形状便摆脱了有机形体的束缚,后来,更精细的骨针、梭子、纺轮等原始纺织技术的发展,促成服装由单一到丰富的关键转变,其原料也日渐丰富,选用植物纤维和植物染料、矿物染料,人们可以用这些染料和纤维染织出多种花色、质地的面料和图案。这些早期纺织、染色、缝纫技术的进步使得原始服饰表现艺术形式开始按照人物主观愿望得以实现并日渐丰富多彩,在服装造型的想象空间,使之终于可能成为现实。

在仰韶文化时期,出土就存有纺织物的残留痕迹,如麻布类织物。三门峡庙底沟遗址于华县泉护村发现布痕。在古埃及人的摩崖石刻和石瓶上留下了当时着装效果,几乎人人穿着亚麻纤维编织的裙子,遮挡着腰、臀、腹,既保证了胯裙的固定,又起到了装饰作用,且出现了方形、长方形、条状的图案。这些原始艺术表现形式都受制于其时的纺织技术水平,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制约。

3.原始审美意识、朦胧形式和服饰起源的偶发性与多元化

原始的艺术表现力,不仅在高高的石崖上,在小小的陶制器皿上也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他们将日常生活中劳动场景如狩猎及耕作等见到过的东西记录下来,纹样有鱼、鹿、牛、鱼、水纹等,自然描绘成动植物纹样、几何纹,造型质朴,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且呈现原始艺术质朴的美。另外,“文身”也是一种装饰、美化人体的手段,这些都表现了原始人在使原始服饰得到满足的实用感后激发了从属于这种实用感的朦胧的审美潜意识,表现形式为形体和节奏感,但总体形体还比较模糊,由于集体劳作的统一,而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这又与服装装饰的节奏感产生共鸣。因此,原始服装的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包裹的毛皮、织物及装饰物品的有与无、多与少、疏与密、长与短等节奏的对比而产生的美感,这种审美的表现性与实用性是有机的统一,同时服装的起源是表现在偶然的下意识地使用上,当人们开始把这种自然的赐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就开始有意识改变其天然形式,并逐渐体验、积累、构建服装造型的意识,营造服饰的穿着氛围,而不同材料、不同样式、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生存方式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却是多元的,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的精神心理需求的具体体现,普列汉诺夫说:“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做装饰品的东西,最终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而只是后来才显得美丽的,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不难发现,原始人类蕴含着最原始的价值判断的审美评价。因此,人类对于服装的精神性需求的追求就越来越生动和迫切,服装发展为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石。

4.原始两性差异说和性吸引说的思辨

中国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服装起源的原始动机在于异性吸引。他在一篇著作中说:“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以相批诱。”在中国传统民族意识中两性差异和遮羞蔽体被认为服装的重要起始功能。中国古代哲人说过:“食色,性也。”马克思也指出性欲和饥饿是固定的动力,存在于一切环境之中。由于两性生理不同而产生羞耻感可能造成的遮羞心理,加之对原始生殖崇拜引出保护性器官的必要,最终形成遮羞的衣物。在欧亚大陆北部,散布着大量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中有多处妇女雕像,这些雕像多为裸体,仅在大腿根部围一条细带子,著名的有德国勒斯标格雕像。这些衣饰可以肯定不是为了保暖御寒,而是出于性心理差异、道德观念和性意识,这些与服装毫不相干的东西却被客观地用来决定以后服装的审美命运。生活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变和伦理演进,逐渐显示出他们的审美价值,形成以美感为存在形态的性感、羞耻感、审美感的总和,即人体美,如断臂的维纳斯亦被称为世界最美的形象,它是直观的、可感受的审美形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