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1—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惨遭破坏的时期。但也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机会,使这一时期的服装发展产生了大转变。由于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庶民的服装受胡服影响极深。汉族贵族也在吸取胡服行动方便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作为常服,又可作为急装戎服之用。这个时期服装上,男子流行戴小冠,官僚士大夫阶层也爱用白布裹头,并流行漆纱笼冠,南方沿用汉以来的遗俗,北方则受胡服影响较大,是短衣缚裤,腰扎皮带及外加套衣。后来又盛行绔褶服(即紧身小袄)和裲裆(背心)服。女服较之男子服装变化更多,其衣袍大多为左衽,比较短窄,所谓“上短下长”。贵族女服是趋于华贵美丽。在这个时期,对于表示尊严、势力、地位。严肃的礼服制度仍是汉族礼服形式。这就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风格。而男子的大袖衫和女子的衫裙却是这个时期的突出典型的代表。
(一)男子大袖衫与女子衫裙
1.男子大袖衫
魏晋时期,北方贵族男子流行小冠,上下通行。帽子用纱笼套上,称为“漆纱笼冠”。南方则多沿袭汉代遗俗。仕宦多喜欢穿宽大的禅衣或长袍,下着长裙,头戴高冠,足着丝履。到了北朝以后,受北方民族短裤褶服的影响,将原有的冠服如通天冠、进贤冠及绛纱袍朱衣、下长裙的衣服加以变化。
这个时期,男子服装有以下几种形制。①胡服:胡服即胡人穿的服装,式样为翻领、右衽、窄袖,衣长至膝下,足著靿靴,令人瞩目的是腰间鲜明的蹀躞带的装饰,既美观又实用。胡服成了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装束。另有一种胡服叫“袴褶”,即上衣为褶,比襦略长的上衣。袴即裤子,北朝袴褶为少数民族普遍服用,又作为戎服。北朝以后,又加以改进,直至唐代仍沿用。②袍、禅衣:袍、禅衣是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为大袖衫。魏晋时期出现的“衫”与汉代的“袍”有明显区别。袍以交领为主,衫则为直襟式。袍多两层,单层者称为单衣,衫有单、夹两式。衫的使用比袍较为方便,魏晋服装日趋宽博。
2.女子衫裙
魏晋南北朝女子日常礼服仍以襦衫、裙裤为主,沿袭秦汉遗俗,其样式变化主要在衫裙上以宽博为尚。衣衫多条纹镶色裙,腰间或有围裳。当时普遍穿着的衫裙,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下着条纹间色裙,衣裙之间还有围裳束腰。魏晋南北朝服装虽繁复多变,但男子大袖衫和女子衫裙仍是主要代表的典型。
这个时期的妇女发式名目繁多,有灵蛇髻、飞天髻等。灵蛇髻相传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晋人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梳这种发髻。一般将头发掠在顶部,然后汇成一股或几股,再盘成各种形状。《洛神赋》中的“洛神”即是现实生活中的甄后。据说,曹植以前曾爱慕过这女子,后因一直郁闷不乐,《洛神赋》就是借用神适来寄托自己失恋后痛苦和悲哀情感的一部作品。“洛神”的绘画者将洛神的发髻绘成甄后常梳的灵蛇髻式,即是表达这段故事的情意。
(二)扎巾习俗与木屐风行
1.扎巾
这个时期,男子裹头之巾,通常用缣帛裁成方形,因其长宽与布幅相等,故名“幅巾”。质厚保暖,常用于冬季。“纶巾”是幅巾的一种。相传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不着胄甲,仅以纶巾束首,指挥三军,传为美谈。东汉以后,以幅巾束首的风气盛行,张角组织10万民众起义,史称“黄巾之乱”。
2.木屐
古时把装有木齿的鞋子,叫作“屐”。由于在鞋底安上双齿,走路时较轻便、舒适。制作屐的材料,主要是木,故有“木屐”之称。木屐是一种常用之履。居家旅行均用之。屐齿的高度,一般在6—8厘米,前后高度相等,也有一种“跟高齿屐”,在南朝梁时已有出现,可见早在1400多年以前,我国已有穿高跟之类的鞋子了。在东吴前期,即公元232年至238年间,还流行一种高屐和蜡屐。高屐即高齿之屐。东汉末年开始,妇女也流行穿屐,在鞋底上施以彩绘的木展,东晋以后尤为流行。在西晋时期,男女屐式有些区别,男性的是将屐桐前端做成方形,称为“方头屐”;妇女的屐编的头部做成圆弧形,叫作“圆头屐”。凡在重要场合,如访友、宴会均须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人谴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