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型分析
为便于戏曲服饰的造型分析,需要将戏曲服饰进行分类,对于传统戏曲服饰的分类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谭元杰在《戏曲服装设计》中将戏曲服装的款式分为三类,即戏衣、盔头、戏鞋。
戏衣因其继承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特色,工艺手法上大多为平面裁剪,造型宽松平直,腰部不收紧、呈自由形态,其基本廓型为“H”型,具有自然流畅、随意的特点,与西方的三维裁剪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特有的意蕴之美。戏曲服饰从款式和功能上区分,可以分为“蟒(礼服)、帔(常服)、靠(戎服)、褶(便服)”四个大类。
蟒是帝王将相、后妃等用于特殊场合的一种礼服。蟒袍之所以叫蟒袍,是因为上面有龙和蟒的图形,龙为五爪,形态为张口吐火珠,故象征独尊,为皇帝专用;蟒为四爪,闭口,象征臣服,用于亲王、将帅,蟒袍分男、女两式。男蟒的款式是齐肩圆领,大襟(右衽),宽腰阔袖(带水袖),袖根下有“摆衩子”,袍长及足,胯下两侧开衩,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装扮人物时,蟒需与玉带组合,构成“蟒袍玉带”的完美形式。女蟒与男蟒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尺寸略小,衣长仅过膝,女蟒式样经过简化现今无立摆。装饰图案为“凤穿牡丹”样式,故民间又称“凤衣”。装扮人物时,一般为“蟒袍玉带云肩”的组合形式。蚌蟒袍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的精神意蕴之美,从廓型上来看,长袍的造型,使得穿着者显得庄重、大气,能够更好地凸显皇权的高贵,阔袖的造型也使其在舞台上具有极强的可舞性,并且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更能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摆脱自然生活形态,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传统的西方服装讲究立体裁剪,服装多为紧窄合体,凸显女性的曲线,但中国传统袍服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反,试图体现出一种自然随意的感觉,因此戏曲袍服的款式也被现代设计师运用到款式的设计上。
帔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用于休闲场合的一种便服。帔的样式是对襟的,长领子,宽袖,也带水袖。男帔的尺寸可以长到脚面,采用“深衣制”,对襟开身,直大领,宽腰阔袖,袖口缀“水袖”,胯下两侧开衩,周身以平金或绒线刺乡图案纹样。女帔的尺寸比较短,及膝盖,下边衬着裙子,其他款式均与男帔相同,只是领端的装饰图案不同,女性为精巧的“如意头”,如意头是一种极具女性美和吉祥意味的装饰形式,从古至今的女装设计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帔的款式比蟒要简单得多,但其造型仍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宽袍大袖式的主流,“对襟”给人以自由开合的宽松感,既符合人物闲居场合的需要,又不失其舞台的华贵感。帔还有另一个特点,表演时,夫妇可使用颜色、纹样一致的帔,称之为“对儿帔”,使得画面具有整齐的和谐美。
靠又名扎甲,是将帅作战时所穿的一种戎服。靠有男女之分,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脸谱而又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靠。靠分为靠身、靠领、靠旗,靠的内部结构很复杂,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有三块可移作他用。男靠,上衣下裳连缀,长及足,分为前后两片,宽松不贴体,衣片上有铠甲纹样,外造型看上去简洁,但内造型极为复杂烦琐,因而完全摆脱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主要纹样为甲纹。男靠式样是分前后两扇披在肩上,还有护领、护肩、下甲、吊鱼、靠肚子以及收紧的瘦袖。女靠上身与男靠形式差不多,下身缀着五色绣花的飘带,并在靠里衬着裙子,但在打开时,里面不着裙子。女靠形制与男靠基本相同,不同点是下裳为“五色飘带”,靠肚稍小,无靠牌,以云肩代替靠领,主要纹样为凤纹。另外,靠还分硬靠和软靠。硬靠在使用时会扎靠旗,用来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软靠则不扎靠旗,一来表示武将处于非临战场合。二是暗示军威不整。故靠在戏曲艺术中有符号指向的意义。靠和旗因其个性的外形和威武的气势,使得设计师从中提取到了服装设计的灵感。郭培的云肩翘摆凤尾裙就以女靠为原型,整体服装立体而又硬挺的造型,花卉纹样的加入又不失俏丽。
褶为褶子的简称,是一种便服,也可做蟒服的衬衣。应用范围广泛,不分文武、贵贱、贫富、男女、老幼,均可通用。根据用途可分为素褶子、绣边褶子、绣花褶子。褶子的花与素用来区分身份贵贱,花色褶子以彩线绣成鸟兽花草等图案,素色褶子以黑色、蓝色者为多。又根据角色的使用可分为老生褶子、小生褶子、花脸褶子、丑褶子。此外,富贵衣、老斗衣、道袍等戏曲服饰也可归入男褶子类。男褶子主要款式为衣长及足,属“深衣制”制式,大领大襟,斜襟开身,有水袖。女褶子长仅及膝,使用时,须内衬长裙,属“上衣下裳制”制式,低领,对襟开身,胯下两侧开衩。青衣、宫女穿的小领小襟,老旦则穿的大领大襟。褶子大多色彩素雅清淡,唯独富贵衣不同。富贵衣虽然为穷衣,但是在传统戏曲中,却将他视为最吉祥的象征,在戏曲中穿此衣的人物,日后必大富大贵。因此富贵衣上的补丁也是色彩鲜艳丰富,用在当今服装设计上,也是一种创新。
除了以上介绍的蟒、帔、靠、褶之外的所有戏衣,统称为“衣”。“衣”的品种很多,历来是按照“衣箱”管理制度进行归纳分类。有的属于“大衣箱”之类,有的属于“二衣箱”之类。按照服装本身形制的基本特征来划分,则可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四部分。“长衣”属于“深衣制”,具有通用性,主要有官衣、学士衣、蓝衫、宫衣、开氅、铠、箭衣、太监衣等;短衣则属于“上衣下裳制”,主要有抱衣、倚衣、女袄、马褂、茶衣等;专用衣原本是专门为某种人物而特制的,应用比较有限,但进入衣箱后,经过规范之后而泛化使用,亦通用于相同类型的人物,同样具有通用性,主要包括四种服装:一是僧道的宗教服装。二是神仙鬼怪的形象服装,如八卦衣、法衣、僧袍、罗汉衣等。三是某种少数民族服装,如清装。四是某种特定场合服装,如孝衣、罪衣等。“配衣”则是居于次要地位、没有独立意义的服装,一般做搭配使用,如斗篷、坎肩、蓑衣、袈裟、裙、云肩等,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装饰性。
戏曲服饰中的盔头,是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帽冠的统称,大体分冠、盔、巾、帽等四类。“冠”,多为帝王、贵族的礼帽,如九龙冠、凤冠、太子冠等;“盔”,主要为军帽,为武职人员所戴,如帅盔、将盔、夫子盔、霸王盔等;“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如皇巾、相巾、文生巾、学士巾、武生巾、员外巾等;“帽”类最杂,既有礼帽类的皇帽、官纱,又有便帽类的草帽,有硬有软,名目繁多。软盔头,采用绸缎料刺绣,巾帽多为软盔头;硬盔头,多以纸板、铁纱做成帽胎,外部的各种装饰图案,如龙、凤、狮、虎等,再用枪头、彩缨、绒球、玻璃珠等配饰呈现出立体感,整体纹饰华美。另外,盔帽上的配饰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可以形成丰富的变化和舞台效果,翎子、狐尾、面牌、金花、驸马套翅等附件的不同组合可以用来标识人物的身份地位,丝穗、飘带等可以用来凸显人物气质风貌,在表演中可颤动的珠子、绒球、翎子、纱帽翅等,能起到表达人物心理及情绪的作用,极具可舞性。在使用时,盔头要与戏衣搭配得恰到好处,从色彩、纹饰上做到高度统一,并且还要与化妆呼应,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戏鞋,泛指戏曲人物所穿的各种鞋、靴,可分为“靴、履、鞋”三大类,较常见的如厚底靴、朝方靴、虎头靴、快靴、官靴、登云履、打鞋、彩鞋、酒鞋等。在众多的鞋靴种类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厚底靴。厚底靴又称高方靴,主要为男性穿着,高腰、方头,底厚2—4厘米,黑缎面、白底。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氅等戏服时搭配厚底靴,能弥补演员的身高不足,衬托出角色的身材魁梧、庄重威严,对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朝方靴运用也较多,靴筒较长,但靴底是很薄的,一般为扮演下级官吏或太监丑角穿着,行动比较轻巧的一类人物。有时也穿薄底靴子。快靴,又称薄底靴,靴筒较短,一般武戏的角色,适用于武打表演动作。登云履也为便鞋,矮腰,底稍厚,多为缎面,前端饰以上翘的云头,用于道士等神仙人物。彩鞋为旦角普遍使用的戏鞋,薄底,尖口,缎面,前端缀彩色丝穗,夫人、小姐、丫鬟等角色均可穿用。戏鞋在使用时具有程式性和通用性,在使用时要与戏服的款式、色彩配套一致,达到服饰的和谐统一之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