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发展脉络

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戏曲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着,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俳优的表演服装那里,以后发展为秦汉时期的百戏、角抵戏表演中的角色服装,再后来又形成了唐代歌舞戏与参军戏服装,经过宋、金、元杂剧和南戏的臻于成熟,直到明代,中国传统戏曲服装逐渐定型,最后在明代中后期正式定型和完善,经过清代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服装更加繁荣,并形成了中国特色。总之,经历种种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完整和成熟的系统。

具体来说,从先秦时期的歌舞表演服装开始,这时的服装自然称不上是戏曲服装,但那时的人类的表演,已经萌芽了后来的戏曲表演雏形。探求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最初渊源,必须从古代原始人的生活中追寻根脉,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祭拜仪式的歌舞中,会以树叶为裙,鲜花为饰,来表示氏族打猎、农耕以及对自然生物的模仿,以此表达对天地、图腾的敬畏,这便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最早雏形。

远古时有优孟衣冠的说法,虽然只是戏曲艺人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的一种表演,但其语言和动作的表演艺术形式,对后来戏曲文化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先驱。在这种表演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服装和化妆的设计,在这场表演中孙叔敖的衣冠被称为最早的“行头”,这种艺术中服装的设计通常来源于设计者对实际生活原型的复现和模仿理念,整体效果表现为形象直观。

在秦汉时期,角抵戏盛行,角抵是比赛双方带着牛角饰品进行角力等比赛的一种表演。秦代已经有了乐府,使民间俗舞有了显著的发展。角抵的形式很多,包含了骑马、角力等多种比赛,从陵墓中出土的大量证据可以佐证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盛行。在汉朝这种艺术形式进一步向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层面发展,服装设计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比如人物扮演动物是多用兽皮和纹饰来制作表演服装并形成动物形象。《东海黄公》标志着角抵戏在汉代的进一步戏曲化,画面中黄公身配赤金刀,头戴面具,用红绸束发。这样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虚拟性,靠的是演员的服装和面具的装扮,并且服装已有一定的夸张性和舞蹈性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特殊表现形式。

经过唐宋梨园歌舞戏、参军戏以及话本、说书杂戏的发展,为后来中国传统戏曲及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逐渐成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元代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元杂剧在原有基础上逐渐产生了职业性的戏曲团体和更多反映市井生活的曲目,成为一种新型的戏曲。元代杂剧在服装设计依据,大多来自生活常服,而且在用法上有些也是基本相同的,比如莲花冠、道冠、唐巾、铁幞头等。此时的元杂剧已经具备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程式和完整构架,标志着我国传统戏曲进入成熟的阶段。在元朝的戏曲文化中有着鲜明的等级和身份划分,人物服装的样式和颜色都有比较稳定的要求,观众可以比较清楚地区别演员的地位和角色定位,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还沿用这一大特征,当时已经有了早期的衣箱和戏曲服装的穿戴章法讲究的雏形。最后,元杂剧表演中经常夹着杂技、舞蹈、魔术等非戏曲性成分,所以促使了戏曲与其他艺术种类诸如舞蹈艺术、杂技艺术等的相互影响,因此元杂剧服装也受舞蹈服装、杂技服装的影响,与舞蹈、杂技服装等有着相同的角色扮演功能,这说明了元杂剧服装正在一方面不断地吸收生活服装和舞蹈服装的要素,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改造,向着早期的程式化的方向迈进。

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另一种戏曲形式——传奇,经过不断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其戏服也逐渐变得标准化,穿戴规制和衣箱化的进程越来越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当时的戏曲,在营造氛围上,着重于通过戏服、妆容和纹饰的设计达到美化角色外形、塑造现场气氛的效果。那时的戏曲表演领域在戏服的穿着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多规矩,各种人物的服装都有其鲜明并且固定的特征。比如服装和饰品上就形成了文武之别,不同身份和地位角色的服装也都各不相同,有着严格的规定。文官和武官的装扮不同,文官出场的服装比较固定,有“朝服”“公服”“冠服”“品服”“补服”等,帝王多着“蟒袍”、束“玉带”等;武将多着“戎衣”“戎装”“披挂”“武扮”、戴盔、扎甲等;女子角色服装通常为“尼装”“仙装”“新装”“素装”“艳装”等。传奇戏中的戏曲服装设计虽然和之前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更加着重戏曲服装穿着和舞台场景的搭配,艺术设计的概念开始逐渐形成,戏曲服装的分类也变得清晰和丰富、复杂化,向着各自的方向发展,人物造型的程式化也更加严谨,这些都说明了明清传奇戏中的戏曲服装已经完全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境界。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的日常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刚开始产生于人类祖先的祭拜,到后来逐渐发展的舞台文化,其设计风格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演变,直到最终定型,才有了如今的名目繁多、繁荣华美、体系完整的戏曲服装式样展现在人们眼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