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时期
中国素称为“衣冠王国”,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研究服饰的起源,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上古时期是指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其时间是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据考古学研究,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是由于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用石头制成的,所以这个时代,总称为石器时代。按制作不同又分为三个时代。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们完成了直立人向智人进化的过程。打制和琢制并存的时代,称为“中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们主要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石器制作较为细巧。而磨制石器的时代,则称为“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们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原始的生产经济初步建立。
(一)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服装
大约在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只能靠体毛抵御自然的侵害,裸态生活了100多万年。正如《韩非子·王蠹》所说的“茹毛饮血”时代。“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人类就是在这漫长面临险恶的环境,与自然界做顽强抗争的状况下斗争而前进的。
到了距今70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活动的时期,远古先民开始用树叶草藤“遮身”,以鸟羽兽皮“蔽体”。直至距今约10万年前,长阳人、丁村人时期,可以用粗糙的石器加工兽皮,用以围披裹身。到了后来,山顶洞人、资阳人时期出现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使原始人类的服装状况有了新的改善。正如史籍《礼记·王制》所记载的:“中国戎夷,无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文趾……西方曰戎,被发皮农……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由此可推测,上古先民用茎叶羽皮来覆体的。
据汉代学者郑玄的考证,也说明了最初原始的服装只是一块围系于下腹部的毛皮。后来布帛产生,衣裳的制作完善,人们仍在下腹部位围系一块长条状的皮革饰物,以示对先民所创衣式的纪念,这种饰物叫作“蔽膝”。所谓“衣裳”,上为衣,下为裳。上古人,先蔽前,再蔽后。于是将前后两块皮革缝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下体之服——裳。接着上古人又将大块兽皮,以动物韧带或植物葛藤为线,用骨针穿缀缝合,制成背心式服装,这样就产生了衣。因此,上衣和下裳便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基本的衣式了。
(二)新石器时代的衣生活
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变化更为显著。原始先民能使用磨制石器来制作较精致的装饰品,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不仅如此,先民还能利用火的威力来烧制各种陶器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还制造出铜器器皿。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开始使用纤维衣料,人类衣生活的状况便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们学会了种麻、育蚕、养羊等,这使得纤维原料大大发展。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原始的纺织工具,运用工具加工纤维,织造布帛,制成衣裳。这里,必须着重提出: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分工,制作工艺的提高,衣料品种不断丰富,都促使原始先民的衣生活极大改善。在甘肃辛店出土的彩陶上,可以看到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先民身着长袍,腰间系带,还戴着一顶帽子。
(三)古代先民的发式和首饰
据青海柳湾出土的彩绘人像陶壶,壶上绘制有一全身裸体的女性人物,除头部披发之外,脸部也绘有一道道的墨线,好似是覆盖一层稀疏的头发。从而可知披发覆面的习俗,早在上古先民妇女中已风行了。
诚然,古代先民最古老的一种发式就是“披发”。正如《韩非子·说林》中有“越人被发”的记载。《周书·突厥传》中有“突厥人被发左社”的说法,都证实了中国西北地区和南方的滇族、越族的居民都流行过披发的习俗。
古代先民的发式,除“披发”之外,还有“断发”和“辫发”。所谓“断发”是一种被剪断的短发。古代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吴人崇尚这种发式。正如《穀梁传·哀公十三年》所记:“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范宁注:“祝,断也;文身,刻画其身以为文也。”所谓“辫发”,是将头发分为数缕,然后纠结成辫。这种发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这种辫发比较确切的依据是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陶盆上的彩绘。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原始时期,虽然种种条件和基础有所限制,但古代先民的首饰已是丰富多样了。古代先民的饰物,主要有颈饰、发饰、耳饰、首饰等。
1.颈饰
在原始时期,人们靠渔猎为生,捕获了飞禽猛兽,将不能吞食的兽骨、牙齿经加工成为串饰,佩挂在自己的颈间,除了装饰作用外,还包含对渔猎胜利的纪念。因此,这种串饰就成了勇敢、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妇女们也将一些珍奇天然材料如鱼骨、硬骨和美丽的砾石,加工成串饰挂在颈间,以吸引同伴的羡慕及异性的注目。天长日久,男女交际频繁,这些串饰就成了互相馈赠的礼品,佩饰物以纪念,用串饰以系情。
2.发饰
古代先民头发长了,便有发饰的产生,最常见的发饰是发笄,即是发簪的前身,是用来固定发髻的用具。发笄是以动物肢骨或玉石为材料,有锥形、菱形、丁字形、圆柱形等。在发笄上还刻有纹饰、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一种发饰,叫作“梳篦”,以骨、石、玉、牙制作。用它可以梳发,也可插在头顶,兼做装饰。
3.耳饰
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能用玉石骨牙制作的各种耳饰,有耳玦和耳环。耳环为圆环形,戴时,要先在耳垂上扎孔,以绳带系之。耳玦的形状,如同耳环,但有一缺口,使用时,卡在耳轮上。先民佩戴耳饰以显示一种美感。
4.(臂)饰
手饰是以套在臂腕上的饰物为主,是用玉、石、骨、牙制作成的圆环形,还有用陶质制作而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也已出现了戒指,最初用鸟兽肢骨为之,后来用玉石制作。从原始最古老的发式——披发覆面以及首饰雏形的典故中,历史告诉我们:中华祖先度过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了农耕畜牧,营造房屋,改变了穴居野外的居住方式,男子出外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从事采集,制陶,养蚕织布,缝制衣服,改变了原始的裸态生活,逐渐绎演为戴冠、穿衣、佩戴首饰的文明生活。
综合以上所述,从原始人“蔽体文身”、披发覆面的历史,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原始社会是中国服装的萌芽时期。它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最初的裸态生活,发展到旧日石器时代中晚时期,北京人、丁村人时期,出现了最初的服饰行为,又发展到山洞人时期原始缝纫工具——骨针,并以草藤树叶、鸟羽兽皮为材料的原始服装阶段。第二阶段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纤维材料和织物,祖先逐步摆脱了原始状态的服装,开始穿着进一步改善的衣囊。这才改变了原始先民的衣生活状况,为中国服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