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
隋代(581—618年)统一全国后,重新规定了服制,在综合了汉、两晋,南北朝以来服装的基础上,对社会上层官服式样做了统一规定。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初,无论在政治、文化、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唐代设少府监和将作监,管理国家手工业作坊的服装制作和生产。唐代发达繁荣的社会条件、与少数民族的密切关系、与各国间频繁的交往,使这个时期的服装呈现繁华、丰富、多样的面貌。这在我国古代服装史上达到了高潮,开放的历史环境绽放出开放的服装款式,特别是女装的开放“袒胸露臂”,使唐装在历史上放出异彩,并有独特的风格。到了五代(907—960年)这一时期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改朝换代,在服装上就不可能有明显的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是唐代后期的服装延续,至此后期服装朝着严整、保守的方向发展,一直延续到清末。
(一)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纱帽
1.隋唐服饰的主流
隋唐时期的男子服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其中突出的是圆领袍衫,男子多数穿圆领、翻折领、窄袖的袍衫。唐时更有缺袴、头戴冠、帽、巾、幞头,足着软靴,舄、乌皮履等式,这是当时的服饰主流,无论男女老少、尊卑贵贱,竞相仿效,官宦士庶相习成风,直至唐玄宗以后开始逐渐消失。服色,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着黄色袍衫。从隋唐始,禁臣民服用赤黄色。并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宦为紫色袍衫,五品以上服米色绫罗袍,六品以上服黄丝交织的绫,七品、八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总之,这个时期大抵以紫、绯、绿、青四色定品之尊卑,即始于隋唐。
2.唐代幞头形制
唐代是幞头盛行的时代,幞头式样也富于变化。幞头又作“襥头”,用以包头的一种黑色布帛,在东汉幅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幞头的形制经历了几次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巾子上。盛唐以前,巾子式样有以下4种形制:①平头小样,唐武德至贞观年间流行,其形制较简单,一般多制扁平形状。②武家诸王样,创始于天授二年(691年)为武则天发明。当时,与巾子同制的,还有文武官员的袍衫。如规定各级官员,按照不同的级别使用不同的纹饰,文官饰禽,武官饰兽。明清时期,官服上绣的补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③英王踣样,创始于景龙四年(710年),踣是倾覆的意思,这种巾子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并前倾明显。但这种巾子朝前倾附,含有“倾覆”“灭亡”的凶兆,被认为不祥,开元以后被废弃。④官样,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因供奉官及诸司长官所服,故称“官样巾子”。其形制比英王踣样更高,但无前倾。晚唐、五代的幞头形制有所变易,此时幞头已变成一顶帽子。
3.五代服饰的特点
这个时期幞头两翅逐渐平展加长,圆领袍衫内加饰衬领。
(二)妇女服装与梳妆
1.妇女服装
唐代女服,变化万千。从领子来看,就有种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可见当时的思想开放。唐诗有“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之句,就是吟咏这种装束。另外,在中、晚唐时,还流行着“绮梦纤缕见肌虏”的服装,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一直延至五代。这种大胆新奇的装束,在唐代以前是从未见过的。
隋唐妇女服装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窄袖衫襦、长裙;胡服;女着男装。前一种流行于隋至初唐,后两种流行于唐初至盛唐。这三种不同特点的服装,构成了隋至盛唐妇女服装的主流。直至中、晚唐、五代时期,妇女服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形式上,窄袖与长裙同前代显然各异,胡服明显减弱。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又开始盛行。
窄袖衫襦与长裙:隋至初唐,女子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着长裙,腰系长带,肩披长巾,足着高头鞋履。窄轴长至腕,衣身短窄,仅至腰部,成为时尚的服饰。隋唐时期,服饰纹样特色有直条的连续纹样,以各种花卉组成,花卉之间卷叶相连,多用于衣服的边缘。有规矩的散点图案,以若干散点组成各种几何形格子,如菱形、角背格、棋局格等,有的中间还用散点组成花朵,常用于妇女的襦裙。此外,还有以团花珠圈为中心,中间配以祥鸟瑞兽或花卉图纹,这些是唐代织物中最有特色、最常用的装饰纹样。图案题材有盘龙、凤凰、麒麟、狮子、天马、避邪、仙鹤、孔雀、芝草、莲花及宝相花等。图案规范工整、连续、对称,部分形象写实。色彩浓重鲜艳,调和悦目。
唐代十分流行袒胸大袖衫襦、长裙。为贵族妇女常服。这种服饰是袒露胸上部,大袖,对襟,长裙,肩披帔帛,饰有锦绣纹样。裙腰高至乳部之上,以大带系结,夸张女子腿部的长度。这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隋唐时期妇女着裙是腰部高至胸部,半袒露乳房,裙长拖地。裙色以绯、紫、黄、青为最流行。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最爱穿一种黄裙,用郁金香草染成,色泽如鲜花娇艳,发出清香,沁人心脾。
唐代贵族妇女中,又盛行石榴裙和百鸟裙。妇女穿裙是汉代以后流行起来的风俗。唐代妇女裙子大多以6幅布帛拼制而成,女裙长度也比以前明显增加,裙裾曳地是常见的现象。裙子修长,有的裙腰束至胸部,有的束至腋部,然后将裙裾下垂于地。正如孟浩然《春情》诗所说的“坐时衣带素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唐代妇女裙子的形制十分丰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石榴裙,所谓石榴裙即是一种红裙。正如居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得莹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红裙虽艳,只是单色。所以古代妇女的裙子还有以两色以上的料子拼制,俗称“间裙”。这种间裙,常以红绿、红黄或红蓝搭配,色泽解明,对比强烈。
唐代还有一种裙子风靡一时。这就是“百鸟裙”。妇女裙上施绣的,称“绣裙”。在裙上印花的,称“缬裙”,或在裙上作画的,称“画裙”。还有在裙上续缕金、穿珠或镶嵌宝石的形形色色,各有情趣。其中最为精美珍贵的裙子是百鸟毛裙了,这是集各种飞禽羽毛织成百鸟之状的一种裙子。后来这种服饰,由宫中传至民间,更是风靡一时。据《唐书·五行志》称“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胡服与女著男装: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是隋末唐初尤甚,更是盛唐时期的一大特点。胡服的典型服饰是领、袖、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对襟、折领、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束草带,下穿小口裤,脚穿尖头的软靴。胡服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直到中唐以后才渐息,它对五代、宋、元、明、清有很大影响。
2.妇女梳妆
唐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政治上开放,思想上活跃。这个时期妇女十分注重外表妆饰,尤其是讲究面部妆饰。
涂脂抹粉:早在战国时期,妇女已用白色的妆粉来妆饰颜面。最古代的妆粉有两种:一是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叫作米粉。二是化铅而成,叫铅粉,是一种人造颜料。和白粉配套的化妆品是胭脂。画眉之风: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加普及。唐玄宗染有“眉癖”,对妇女画眉极为宠爱,特令画工画《十眉图》,其中鸳鸯眉(八字眉)、小山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郤月眉)、分梢眉、拂云眉(横烟眉)、倒晕眉等等。可见唐代注重画眉之风极盛。唐代妇女画眉形式有蚕蛾触须的长眉,有画成树叶状的柳眉。还有画得很长的阔眉。盛唐以后,画眉之风更盛。连幼女都学大人模样,把自己眉毛画成细长的蛾眉。正如李商隐诗云“八岁偷云镜,长眉已能画”。唐玄宗杨贵妃的三姐妹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每人每月给钱10万,为脂粉工资。正如杜甫作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可见当时画眉盛风之极。斜红妆饰:斜红也是唐代妇女的时髦妆饰。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有一个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周围用水晶制成的屏风相隔。夜来走近文帝,不慎头撞上屏风,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由此留下两道伤痕。其他宫女,模仿夜来的模样,用胭脂在面颊上画成这种血痕,故名“晓霞妆”。久而久之,斜红妆饰风行一时。点唇习俗:所谓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在晚唐时期,妇女点唇式样就有10多种。正如宋人陶縠《清异录》称:“点注之工,各字差繁。其略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腥胫晕、檀心、露珠儿、内象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样子。”我国妇女的点唇样式,以娇小浓艳为尚。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形,应当像樱桃那样纤小、鲜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