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汉时期
秦汉(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这个时期服饰随着社会变革,有了进一步的变化。秦统一了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各国繁乱的服制也趋于统一。秦代服饰不用周礼,废除冕服制度,只保留典礼上的礼服和在群臣中最低一等的礼服玄冕。
汉代,经过秦末战乱,汉代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因而促进了生产的提高,纺织和印染有了空前的发展。那时,汉朝使者不断出使西域诸国,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锦缎,载誉全球。
(一)男子服装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以袍为贵。秦始皇时会三品以上服绿袍,庶人白袍,皆以绢制作。在汉代400年间,此袍服一直为礼服。袍服式样以大袍为多,袖口收紧。袍服取代深衣之后,用途变得更加广泛。不仅妇女可穿,男子也可穿,并可作为朝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均可穿着。汉代袍服在领、袖等部位一般都缀有花边。花边的色彩及纹样较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在这个时期,男子穿着的主要款式有深衣、袍、禅衣、襜褕、襦、裙、裤、裤褶等。
1.深衣
深衣造型与周代相似,交领右衽,袖宽大圆状,上衣下裳连属在一起,共12幅。腰束革带或大带,足着履或舄,头戴冠,裙前饰蔽膝。
2.禅衣
凡衣有表有里叫“袍”,无里叫“禅衣”,即用单层布帛制作的一种长衣。又叫“单衣”。禅衣是周代以来普遍流行的一种服饰。秦汉时期的仕宦多服用为礼服。禅衣的形式,即是深衣形式的遗制。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禅衣又分为直裾和曲裾禅衣两种。所谓“直裾禅衣”是衣襟从领上曲斜到腋下,然后直通下齐;所谓“曲裾禅衣”则是衣襟从领至下齐旋转而下。曲裾禅衣多为女子穿用,但曲裾禅衣由于穿着不便利,又费布帛,所以东汉时服用直裾禅衣较为普遍。
3.袍服
袍与禅衣式样相同,只是加衬里或加絮的长衣。袍的颜色,历代有规定,秦代规定三品官穿绿袍,百姓穿白袍。
4.衫
古时单衣为深衣制,短者为中单。秦始皇时期将中单又称“衫”。衫,古时是没有袖的衣服,后来加上短袖。衫有两种,一种是穿在衣外没有袖子的衫,如禙子、半臂;另一种是穿在衣内,或夏天贴身穿的短袖衫。有对襟、大襟,称为“汉衫”。衫不分尊卑贵贱、男女老幼都可穿用。
5.襦
襦是有衬里的上衣或称为短袍。式样属深衣制。贵族以罗、纱、縠、缯等面料制作,常用紫、黄、红色。汉代庶民男子以襦单衣、裤为普通常服。
6.禙子
秦汉时期,贵族男子在春秋季节之际,常穿一种大袖、对襟的长衣,做禙子。禙子始于秦代而流行于以后的各个朝代,成为仕宦和士庶喜尚的一种款式。
7.袴褶
袴即裤子,袴褶有像连衣裙的样子,袴褶是吸收了胡服特点的一种服饰。秦汉时期武士以及外吏等多服用之。
8.袴
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着裤的习惯。但其裤有两只裤管,名叫“胫衣”。其形制与后世的套裤相似。汉代也有裆的袴,称为“穷袴”。秦汉时期的士庶男子,下身除穿裙外,多着裤或穷裤。其服色一般是白色的裤。
古代着裤历史的演变很复杂、古人对衣、裳、袴三者可以并用,虽能将身体全部掩住,但如不加注意仍会露出下体。因此,古人在行、卧、跪、坐时很注意规矩。裤子的形制当时并不完备,直至战国以后,裤子才得到改善。除了开裆的裤子外,古代也有合裆之裤,合裆即满裆。这种裤子早由西域居民所穿,以便骑射。战国以后,汉族人民也广为采用,名为“袴”。一般用作衬裤,在外面覆以裳裙。
东汉末年,流行一种新型裤子,这种裤子以宽敞为主,尤其是两只裤管,大多制作得特别肥大,因形得名,称为“大口裤”。和大口裤配套的上衣做得比较紧身,称为“褶”。褶与大口裤穿在一起,叫作“袴褶”,袴褶最初为胡服之一。用作戎事及行旅之服。汉末为汉族所用,后来成为普通男女的常服和便服。
9.裙
秦汉时期,官宦和士人平时多穿黑色禅衣,下着长裙,腰系带,肩披裙帔即披在肩上的肩中。(在胸前打结系缚。)
10.裘衣
即以兽皮为衣,称为皮衣。根据贵贱不同,裘衣种类亦各异。裘衣具有轻软、保暖、美观的特点,在北方民族中广泛穿着。[2]
(二)妇女服装
这个时期女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二是日常服用的襦裙。汉代到汉武帝时进入鼎盛时期,其服饰风格有了很大变化,在色泽、质地上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服饰纹样流动的云彩,生动的禽兽,富有健旺的生命力,其装饰风格在中国历代女服中独具特色。
1.深衣
汉代深衣为妇女礼服,仍采用连衣裳,单层形制。从外观上,其衣襟绕转的层数增多,衣服下摆部分增大。这种曲裾深衣是汉代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
2.襦裙
汉代妇女日常装为上衣下裙。上衣多为襦,下衣为裙。襦为一种短衣,长度只到腰际。穿着时多配用裙子,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女子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纹样修饰的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形式。
(三)冠巾、堕马髻、步摇、巾帼
男子的冠巾和女子的堕马髻是秦汉时期十分风行的首服装饰。而汉代的冠帽又是区分等级差别的基本标志之一,其种类式样繁多。
1.冠巾
秦汉时期,男子首饰多不裹头,单用冠帽约发。冠是一种加在发髻上的罩子,这时期冠巾种类很多,其类型有以下几种:①幅巾:秦朝将幅巾颁赐武将,所谓幅巾是一种方型巾帕。用以裹头,也称头巾。这种幅巾成为庶民首服。②巾、帻:也是一种包髻之巾。帻起初为庶民所用,因庶民身份低微,不能戴冠,只能以巾帻包首,但由于它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也为身份显贵者采用,先戴上巾帻,再加上冠饰。③汉代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基本标志之一。式样繁多,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之多。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礼时所用的冠帽,汉代用作皇帝、公侯及卿大夫的祭服。长冠亦称“斋冠”,又称“竹皮冠”。相传汉高祖刘邦曾藏过此冠,故称“刘氏冠”。委貌冠又称玄冠,公卿诸侯、大夫等行大射礼时服用的。戴此冠时,必须穿着玄端素裳。爵弁又称为“广冕”。一般多用木板做顶,外面表以细布,布色赤而微黑。戴爵弁者,必须穿玄色丝衣,下着
裳。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礼冠,凡郊祀、朝贺及宴会则戴之。远游冠为太子及诸王所服用,其式与通天冠相似。高山冠又称“侧注冠”,原为战国时齐王所戴,其式与远游冠相似。进贤冠是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危用铁丝和细纱制成,冠上缀梁,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以三梁为贵。法冠亦称“柱石”,又称“獬豸冠”,原是楚人所戴。以铁为柱,隐喻为坚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又称“铁冠”汉代用于法官,是执法者所戴的一种冠帽。武冠原为赵武灵王所戴,秦灭赵后,以此冠颁赐近臣,汉代袭用,用于武官。以漆纱加工,形如簸箕,因其形制高大如弁,故又称“大冠”“武弁”。建华冠是乐人祭拜天地、五郊、明堂时所戴的一种礼冠。方山冠的形制与进贤冠相似,分别以青、赤、皂、白、黄等五色细穀为之,以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凡行舞时,舞人、乐者,均戴之。巧士冠是皇帝身边的侍者、宦官所戴的一种礼冠。平常不用,只在重要场合用。却非冠的形制与长冠相似,专用于宫殿门吏及仆射等人。却敌冠是卫士所戴之冠,其形制与进贤冠相似。樊哙冠也是殿门卫士所戴的一种冠帽。是汉代名将樊哙所创,故名。
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当时以质地细密的丝绢,染成各色,裁成幅巾,叫作“缣巾”。因缣巾束首与冠帽相比,便利得多,故被曹操用作“时服”。由于上层人物不戴帽而裹巾,这对社会影响极大。
2.堕马髻
汉代妇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妇女发髻式样较多,有的堆在头顶上,有的分面两边,也有的抛至脑后。有一种发髻十分流行,叫作“堕马髻”。乐府诗《陌上桑》也有“头上倭堕马髻”,这种髻就是当时堕马髻发展而来,发髻歪在头的一侧,稍带倾斜,似堕非堕,故名“堕马髻”。
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所谓发髻就是将头发挽束,使其盘结于顶。发髻挽成之后使其固定的工具是发簪,即是“笄”。由于挽束方式不同,产生不同效果,汉代赋予美妙的名称,如迎春居、垂云髻、飞仙髻、瑶台髻、盘桓髻、同心髻、倭随髻等,最有盛名的算是堕马髻了。
堕马髻产生于汉代,传说是梁冀妻孙寿所创。但流行时间并不长,大约在两汉交替时期,这种发式已渐少,到东汉末年,似已绝迹。汉末出现了歌女,歌女由于生活所致,专事修饰,衣着日趋奢侈,对社会影响很大。美的观念由质朴趋于炫华,从自然转向雕琢。
3.步摇
步摇是汉代最为著名的一种首饰,是在簪钗上装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状饰物,花枝上垂以琼玉,因在走动时簪钗上的珠玉会自然摇电。所以得名“步摇”。“步摇”最早出现的时间,根据《中华古今注》及《续事始引实录》载:“殷后服盘龙步播。”自殷周3代,内外命妇朝贺宴会“耀衣载步摇”。可见殷商时代步摇已作为命妇用于礼服上的一种首饰。
到了周朝,《周礼·天官》中记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衡、笄。”这里所说的,即由各种不同饰件装饰的发式名称。亦即在原有的发饰上再添加高耸的假发,上插以“步摇”一类的首饰。可见“步摇”在周朝还是贵族妇女用于最隆重场合的发饰。春秋时,一般女子戴有“步摇”,已为宋玉《讽赋》主人之女有垂珠步摇所证实。
从汉代开始,“步摇”无论在质料上及形式上都较前要复杂而华美。如《续汉书·舆服志》中对步摇的形式作详尽的描述:“步摇以黄金为主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黑、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可知那时“步摇”的地位了。晋朝,有许多专门咏“步摇”的诗。如《咏步摇花》诗中写道:“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腾领,微步动瑶瑛,但今云髻插,蛾眉本易成。”把步摇的制作用翡翠珠宝并杂以花叶,优美动人。六朝时,还盛行用金、银、珠、玉做成花钗、花朵及步摇等装饰在发上,我们可以从《女史箴图》等画中看到当时“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的女子形象。
到了隋唐,贵妇中皆流行戴步摇。《事文玉屑》云:“天宝初贵族妇人皆替步摇。”隋炀帝令宫人插瑟瑟钿朵,皆垂珠翠。唐明皇命从丽水取了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为杨贵妃插在鬓发上。“云鬓花颜金步摇”,就是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宋代以后,步摇的名称不多见,但形制仍存。如宋《东京梦华录》载:“公主出降,有宫嫔数十皆真珠钗插吊朵玲珑,簇罗头面。”这里的吊朵就是属于“步摇”一类的首饰。明代贵妇礼服上使用的珠牌,上插金风、金翟、珠滴,也是属于步摇一类。至清代,《通俗篇》载:“今珠花有所谓颤鬓也,行步摇动。”这里的下垂珠子及珠花,当亦属步摇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见“步摇”在我国历代女子发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乌黑的发髻上插以一个金光艳丽的步摇,且垂白珠,相映成辉,再加上一步一动的颤摇姿态,更增加了其装饰美的作用。
4.巾帼
巾帼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假髻。系用金属做框架,外裱黑色缯帛,以代头发,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因只用于妇女,故引申为妇女的代称。帼,本字为“簂”。《释名·释首饰》:“簂,恢也。恢廓覆发上也。”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称:“按簂即帼也,若今假髻,用铁丝为圈,外编以发。”汉代的巾帼,从汉墓出土的一件舞俑,头上即戴着一个特大的“发髻”,髻中插有发簪数枝,在发髻的底部额头处,有一道圆箍,便可知这是一种戴上的假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