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发展的主要背景因素

二、服饰发展的主要背景因素

(一)社会政治因素

私有制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阶级,国家的产生,打破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平等的人际关系,服装由此被赋予了能够标识人们不同穿着场合的象征性和社会性;服装的造型、色彩、材料、装饰、审美性都日趋完善,并且越来越丰富。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大自然既斗争又依赖,生产方式是生产自给自足,以手工业制作为主,注重唯美和个性,讲究精雕细琢但等级森严。因此,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政治变革,都给服饰文化的变化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我国各个封建王朝都以法令形式对各个阶层以及官员等级从服饰造型、服色、服装材料的运用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在贾谊《新书·服疑》中讲“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二)社会经济因素

萧伯纳说:“经济造就了大半人生。”人们的着装通常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幻。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人民生活稳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样,在此社会环境中,人们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前提下的穿着也日趋丰富多彩,越来越侧重于炫耀富贵,越来越注重装饰,以显示文明的进程。

从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生产力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萌芽、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提供了必备条件。以手工业技术为主的手工工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因此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陆续爆发工业革命,从纺织工业开始,现代工业开始广泛运用工业机器。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人类历史上迎来了新的人类文明的纪元。

大机器工业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带动上层建筑的推移,人类社会生活中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审美理论等全方位的变革同时亦促进人们着装方式的更新与变革。人们脱下精雕细刻、雍容华贵的服装,穿上合体简洁的工作服,戴上简便的帽子,人们不再热衷于追求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富丽、华贵,开始追求率真、简单。大方,强调整体协调美,而大机器工业生产以其产量大、更新快、整齐划一而能极大地满足社会主体的需求。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女性争取自由与自我价值观念的萌发,必然借助于服饰认知与审美理想的传达而表现出来,这些背景都是由于经济影响的结果。英国著名艺术大师莫里斯就是以经济的手法分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特殊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繁荣使得女性发现新的自由,修长的双腿正向社会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年轻的女性正积极活动着,突破传统展现新的时尚,于是就有了超短裙的流行。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现代工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人们的老三装(中山装、军便装、青年装)已被五彩缤纷的各类流行服装所取代,其中的原因,经济因素不可否认起主要作用。

(三)艺术思潮与服装的渊源

1.文化与服装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大自然的约束,依靠虚构“超自然的力量”企图利用某种神秘的力量以求控制事物或环境,以实现人们美好的愿望,于是产生了原始崇拜与巫术,原始人类的大部分服饰行为都是在这些目的下产生的,比如,文身、割痕及附贴于身上的装饰物,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讲:“原始氏族所戴在四肢上的也不尽是装饰,有些臂带是藏着做护身符的,正如雅拉族人在臂上系着松鼠皮带靠它壮身一样。”因此“服饰”的祈祷作用是原始人着装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且其装饰的祈祷意义早于它的审美意义。文明时代的教派对其相应服装形式、使用范围等也做了一些规定,这对于现代服装艺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新娘在结婚时着白色礼服,象征纯洁,而再婚须着有色礼服。

2.各种思潮的反映

服饰体现了时代风貌,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思潮和哲学观念。西方中世纪以后,模仿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传统文化,至16世纪文艺复兴思潮兴起,改变了用符合人体的自然曲线来表现服装的做法,走向了越来越无视人体,追求极致与个性、唯美的服装造型的风格。如女性紧身胸衣,极为夸张的裙撑,袖、领、肩等烦琐华丽的附加装饰。在欧洲17世纪曾流行过一段“巴洛克”风,这些原是建筑和室内装饰的艺术风格——色彩绚丽、线条优美、造型复杂、气势庞大,奔放,追求韵律感、空间感,注重繁缛精致、纤细秀媚的效果,强调艺术的装饰性,自然也影响了一个时期的服装风格。至18世纪中叶,亚欧贸易、文化交流往来不断增长,中国的生丝、绸缎、刺绣、陶瓷、漆器等工艺品不断运至欧洲,引起了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模仿中国清王朝宫廷艺术中的繁不胜繁、仿古乱真、以奇为上的风格,又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风格——“中国式的洛可可风格”,成为其时上流社会审美情趣的潮流。当时一部分洛可可画家加入服装设计行列中,一方面表达理想化;另一方面又迎合人们审美倾向而大胆创作一些从未有过的色彩和田园诗般的款式。因此,这些艺术风格和思潮对于推动服装设计的发展起着很强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