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56年),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演变和瓦解相始相终。也可以说,夏、商、周时期的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形成与服装制度建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它完成了中国古代服装最基本的形制,即套装式的上衣下制,以及整合式的上下连属制。此后,中国历代的服装,都按照这两种基本形制发展变化。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社会。随着社会的农业、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陶器、铜器、玉器生产也有一定水平。有玉刀、玉板等装饰物和束发带等。商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时期。手工业生产有了颇大发展。当时奴隶主贵族能穿上丝织品衣裳。玉器成为奴隶主的装饰品。周代,社会政治有了更大发展,有爵位等级制度,反映在祭祖服饰、器物、宫室、车马等都有严格规定。统治者严格的等级冕服的服装制度始于周代,并作为官服制度,一直影响到后代。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得到基本确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这对服装改革和发展有了很大推动。这一时期出现了深衣制,改革了上衣下裳的形式,使上衣下裳连属在一起。同时,各大小邦国的诸侯君更讲究排场,宽衣博带成为统治阶级、男女尊卑的象征。上层阶级的服饰与奴隶的小袖短衣有了显著区别。由于服装成了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以后历代统治阶层相沿如此,逐渐完善,给服装定下了严格的规定。
(一)帝王冕服与命妇六服
1.帝王冕服
冕服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的礼仪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冕服由冕冠、玄衣、緟裳组成,还配有韨、革带、大带,佩绶、舄等附件。
(1)冕冠
在首服中是最尊贵的礼帽,其颜色外黑内红,盖在顶上的叫
,
的前后垂有旒,用五色缫绳贯穿珠玉而成。按不同地位等级,旒的数量、质地都有所区别。
(2)玄衣
裳
冕服是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即上为玄衣,下为
裳。玄,指带赤的黑色,
,指浅红色。玄衣和
裳上配有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前六章做绘,后六章缔绣。
(3)冕服的种类
大裘冕为六冕中最尊贵者。以下五冕称为裨冕,以不同的章纹加以区别。衮冕: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或绘或绣于衣裳,共九章,以龙为首,故称“衮冕”。氅冕: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或绘或绣于衣裳,共七章,以华虫为首,故称“氅冕”。毳冕:宗彝、藻、粉米、黼、黻,或绘或绣于衣裳,共五章,多为细毛之兽,故称“毳冕”。絺冕:粉米、黼、黻,共三章,均絺绣于裳,故称“絺冕”。玄冕:仅黻一章絺绣于裳,衣无文,只取玄衣之玄色,故称“玄冕”。
(4)礼治冠服的分类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周代后期,奴隶社会日趋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纳入“礼治”的范畴。当时,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等五大类。吉礼:是祭拜的典礼。如对上天、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礼稷、五祀、五岳、山水、川泽,以至四方百物的礼典,都属于吉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帝王诸侯的丧葬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凶礼。军礼是在军事、军旅等场合所行之礼,如田猎、校阅、搜狩、出师等。宾礼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会盟等场合。嘉礼是指婚礼、冠礼、飨燕、立储等都属嘉礼。以上各种礼仪不同,衣冠制度就是根据这种礼仪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如朝会之时有朝服;从戎有军服;婚姻嫁娶有婚服;服丧之时有凶服等。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周代已经基本完备。
2.命妇六服
周代命妇的礼服,多采用袍制。而袍的形制是不分衣裳。袍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形成的,腰部没有断缝,是一种长衣的形式,短的袍又称为襦。
周代命妇服装设有专门机构“内司服”执掌。据《周礼·天官·内司服》称:“掌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狄、阙狄、鞠农、展衣、褖农。”这六种礼服在用料和式样上差别不大,但色彩、纹样各不相同。
(1)袆衣
是王后的祭拜礼服。衣服样式上下连属,隐喻妇女德性专一。衣色为黑。刻绘为“翟”(鸡),加以彩绘,缝缀于衣上以为纹饰;夹里用白色纱縠。与袆衣相配的还有大带、蔽膝及黑舄。
(2)揄狄
是王后祭拜先公的礼服,位次于祭先王的袆衣。其式样通为袍制,衣色为青,夹里用白。衣上刻绘长尾野鸡,古称“翟”或称“狄”。故名“揄狄”。另配以大带、蔽膝,及青袜、青舄。
(3)阙狄
贵妇的礼服。列位于袆衣、揄狄之下,上自后妃,下至士妻,参加祭礼及宴见时服用。其式样袍制,外表用赤,夹里用白。配以大带、蔽膝、赤舄。
(4)鞠衣
使用范围更广,后妃命妇均可穿着。王后服用以躬亲蚕(向先帝祷告桑事,示以“男耕女织”),九嫔、卿妻用以朝会。其式样均袍制,外表为黄,夹里用白。
(5)展衣
王后、士大夫之妻在朝见帝王接见宾客时服用的礼服,衣式袍制,表里用白。
(6)褖衣
王后的礼服。衣式袍制,外表用黑,夹里用白。专用于礼见君王及燕居。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明时期,明亡后才被废止。
3.深衣形制
中国古代的服装款式,从形式上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属制。在西周以前,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一截穿在下身,称“裳”。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一种服装,把上衣下裳合并成一件,连成一体,叫作“深衣”。深衣用途十分广泛,不分尊卑,不论男女都可穿着。被用作礼服和常服。诸侯、士大夫及士人除朝祭之外,皆穿深衣。士庶阶层朝祭之时亦穿此服。
(1)深衣的形制
深衣严格规定:上衣下裙需十二幅制成。“十二幅”是表示1年有12个月的含义,反映了古人对天时崇敬的意识。深衣式样为上衣下裳连属在一起,右衽,上农长二尺二寸,长不至拖到地面,短不至露出皮肤。袖的长度等于臂之长度,约四尺二寸。衣领如矩,袖圆如规,背缝如绳直,下裙摆如似权衡平。深衣形制既保暖舒适,又方便移步;既制作简便,又穿脱随意,为此当时士大夫多愿穿深衣。所以赞为“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2)深衣的花纹
周代以前在深衣形制的冕服上绣饰12章花纹。“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龙”取其神,变之意;“山”取其人的仰望,代表云雨或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即华丽的鸟取其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火”,取其明;“宗彝”,是宗庙的彝器,上画虎彝、蜼彝;虎,取其猛;蜼,取其智与孝。以表示有深浅之智,威猛之德;“藻”,是水草有文,象征冰清玉洁之意;“粉米”取其洁或取其善人主义,象征济养之德;黼,取其金斧断割之意;黻,则为君臣离合之意。
(3)深衣的色彩
深衣制的冕服施以十二章花纹,而十二章服的色彩,据《尚书大全》记载:“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又“山龙青也,华虫黄也,作绩黑也,宗彝白也,藻火赤也”。在服色上,上衣为玄色,配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白青、赤黑则五彩齐备。下裳的红色,配上黼黻之白、青黑,加上熏色本身是由赤、黄二色构成则亦成五彩。
(二)服装史上的改革者——赵武灵王
如果有人说服装的改革与兴国强兵有关系,一定觉得滑稽。然而,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其事。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战事频繁,兼并剧烈。赵国的四周尽是虎视眈眈的强横对手,赵国赵武灵王深感长此以往,国亡无日。商代的服装形制,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坚决废止上衣下裳制,推行了胡服骑射。在春秋时期之前,战争形式以车战为主。到了战国以后,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各国诸侯放弃了笨重的战车,组织骑兵和步兵,战争方式以短兵相接的近战为主。此时,赵国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决定以弓箭为主要武器,特令全军学习骑射,要学骑射,必先改革服装,即舍弃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的汉服,采用短衣、长裤的胡服。这样使将士骑射灵便,举止轻快。
不料,赵武灵王宣布了改革服装的意图时,却遭到他叔叔公子成和很多人的反对。认为礼节是古时圣贤传下来的,不能随便更改。有的说,应当以中原文化去改变胡人风俗,怎么能用胡人风俗来改革中原文化呢?甚至有的说,服装异样,心就不规矩;风俗奇特,人就会随落作乱。公子成甚至装病躺倒,以示不满。
但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赵武灵王为首的“服装革新派”毫不退让,他们认为古时的圣贤也是不断谋求改革的。舜时有苗族的文化不及中原,但长于舞蹈,舜就向他们学习跳舞。禹到了倮(裸)国,就脱掉衣服跟当地人一样赤着身子。可见古代圣贤也仿照别地风俗。只要于国于民有利,不管是哪里的,都可以学来。为了表示改革的决心,赵武灵王带头穿起了胡服。公子成也被说服了。其他反对派见公子成也穿上胡服上朝了,只好认输。
随后,赵武灵王大约用了1年时间,亲自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统统胡人打扮,短衣短袖。由于赵武灵王采用了这种轻便的服装形式,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成为“七雄”之一。也由于赵武灵王向胡人引进的短衣、长裤的服装,以后逐渐成为汉民族服装的一部分,2000多年沿袭不断。“胡服骑射”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