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彩分析
在戏曲服装中,色彩是创造环境、塑造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戏曲服装色彩斑斓、绮丽玄妙的效果,夸张巧妙地体现着人物的个性和精神。色彩附着经典的款式再配上铺锦列绣的工艺,展现出“错彩镂金、雕馈满眼”的色彩之美。戏曲服装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在用色上十分大胆,色彩搭配相当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并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
戏曲服装的色彩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为尊,“下五色”为贱。这十种颜色是最常用的颜色,其他色彩均统称“杂色”。“上五色”通常为身份高贵者穿着,为红、绿、黄、白、黑;“下五色”通常由身份低贱者穿着,为紫、粉、蓝、湖、香。红指大红,象征身份高贵,一般为地位高的官员穿着;绿是老绿,多象征气质神勇、性格刚毅、品质忠贞的老将;黄指明黄,象征至尊至贵的皇权,平常百姓不能穿着;白为中性色,可暗指性格纯真、品格高洁者,特殊场合单指孝服;黑也为中性色,多指性格粗犷、庄重的大将或身份低贱、贫穷的贫民;紫指紫红,暗示老龄且身份高贵;粉指粉红,象征年轻俊秀,有时特指贪色的小生;蓝是深蓝,多指职位较低的官员;湖是湖蓝,多指性格文静儒雅的英俊青年;秋香类似橄榄绿,多为性格稳重练达的老人。色彩这一原色在戏曲服装中,既可以塑造帝王将相、金碧辉煌的盛大场面,也可以表现普通市井生活、平民百姓,功能性很强。戏曲服装的用色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表现等级
中国古代君王崇尚黄色,要从汉代的汉文帝开始,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象征皇权,这种风气一直沿用至明清,戏曲服装亦是如此。其次则以红色为贵重,紫是红的补充,然后是绿、蓝,黑色最为卑微。到了唐朝,更把百官的服色按照等级制度分成了“品级色”:定二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红,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色彩成为区分品级的标志,进而泛化为社会尊卑的象征。明代法律专门规定,民间不许用黄,文武官员的公服,一品至四品服绯,五品以下服青、绿。
(二)表现年龄
白色由于其纯洁、粉色由于其艳丽多象征年轻人,如白蟒、白靠、粉蟒、粉靠、粉花褶、粉箭衣、粉花袄;紫色象征老龄,如紫蟒、紫帔、紫褶,同样这样的颜色用在现代女装设计上也能体现出一定的年龄感;墨绿色象征老龄妇女,如老旦专用的墨绿大褶裙;湖色象征年轻英俊或秀美,如男花褶、女花帔等。
(三)表现性格气质
戏曲服装中,黑色多象征性格粗犷、气质庄重、刚正不阿的人物,如包拯用的黑蟒,还可象征性格沉稳,如林冲的黑箭衣;白色象征气质英武潇洒,风度儒雅,如青年将帅的白蟒、白靠、白箭衣;红色象征热情、豪爽的角色,如红娘衣或红色女打衣裤;蓝色象征性格的文静、沉稳,如蓝官衣、蓝帔、蓝衫等。一般说来,性格活泼的年轻小生、小旦多用鲜艳的色彩,性格沉稳年长的老生、老旦多用深色。
(四)表现风俗
红色一直是中国民间喜爱的颜色,它的功能首先是表示喜庆,戏曲表演中,过节或者结婚场面经常会穿红戴红,现代的服装亦是如此,改良的中式婚礼服大多为红色,象征红红火火、吉祥美满。白色正好与红色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死亡、凶兆,白色孝服在中国风俗中是哀悼之服,戏曲舞台上,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并在头上缠一白布来表示。色彩的风俗习惯延续至今,逐渐形成了民族的审美风格。
(五)表现情境
一般说来,固定的色彩有其固定的象征类型,如《林冲夜奔》中的林冲身着黑箭衣,戴青素罗帽,暗示秘密夜行的情境;角色身穿白色素褶或白靠,象征服丧或者戴孝出征的情境;男女穿红对帔,象征结婚的喜庆情景,穿男女红罪衣,象征凶险的情景;一群演员穿着黄色太监服,暗示着皇宫的情景等。
(六)表现舞台整体美
如果舞台上演员众多,根据剧情需要,有时需要统一服装,达到整齐划一的美,有时则需要不同的演员着不同的色彩,使舞台色彩丰富亮眼,观众目不暇接。服装的色彩还需要与整体的布景、道具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整齐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色彩中,黑、白、金、银、灰五色被称为无彩色,可做为间隔色使用。传统装饰如壁画、年画、彩塑、工艺品中,通常使用这五种颜色作为色块或线块来协调其他色彩。当众多色彩难以调和时,就可以使用这些色彩作为间隔,既能衬托主色,又能协调整体效果。戏曲服装上的色彩亦是如此,金银线和黑白线的大量使用就说明了这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