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服饰

二、清代服饰

(一)清代冠服

清代衣冠服饰风尚习俗,保留了满族的习惯,改变了发式,剃去额发,结发为辫。清代冠服规定,文武官员礼帽有夏天戴的凉帽和冬天戴的暖帽。帽上的顶珠随品级的高低而异。蟒袍上的绣蟒之数也因品级而不同,在蟒袍的外面加罩一件前后开衩的外褂,褂子胸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在补子上缀有不同鸟兽图案的纹样,以示尊卑。

(二)清代龙袍

中国帝王服装绣织龙的图案,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直到清代,把“龙袍”作为专用服装名称并列入冠服制度。龙袍多作圆领、大襟右衽、箭袖、明黄颜色为主。也用金黄或杏黄等色。袍上绣有五爪金龙和五彩祥云,在祥云中,还有分布有“十二章”图纹。清代皇帝所穿的龙袍,以明黄色为主,领、袖用石青色,金缘相滚。绣九条金龙,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彩。

(三)清代蟒袍、马褂及马甲

袍:袍褂是清代士庶男子的主要礼服。袍服中以蟒袍为贵。蟒袍又名“花衣”,为官员及命妇的专用服饰,一般穿在外褂之内、袍的颜色及所织的蟒纹之数规定: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

褂:穿在袍外的衣服,叫“褂”。褂是清代的一种礼服,不分男女,均可服用、其形制;有的衣长至膝,着之以行礼,称礼褂;有的长仅至胯,专用于出行,称马褂;凡褂皆用对擦,衣袖平齐。褂的名目很多,皇帝燕居时所穿的叫“常服褂”。皇后、妃、嫔及皇太子所穿的绣有龙纹的叫“龙褂”。皇太后、皇后,妃、嫔穿在朝袍外面的无袖服装叫“朝褂”。普通命妇所穿的礼服,叫“吉服褂”。至于职官所穿的褂,叫“补褂”。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闲鸟,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秀熊,六品绣彪,七品、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马甲:马褂之外,又有马甲,叫“背心”。从衣襟来看,有大襟、对襟、曲襟、琵琶襟及一字襟等。马甲,流行开来,为一般官员所着,并成为一种半礼服性质的服装。

(四)清代佩饰的特色

清代佩饰,无论胸饰或腰饰,名堂繁多。朝珠:清代官吏行礼时,所佩挂的饰物。其质料有珊瑚、水晶、蜜蜡、玛瑙、翡翠、琥珀及绿松石等。朝珠规定佩戴对象,“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以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长命锁:据说只要佩挂这种饰物,能避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儿童出生不久,颈上就挂上这种御物。这种风俗早在汉代已产生。荷包:荷包前身叫“荷囊”。能贮放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荷包”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清代荷包有大量实物出世。由于制作质料和造型式样不一样,其名称也不同。有的形似葫芦,称为“葫芦荷包”。有做成鸡心形,则称为“鸡心荷包”。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烟叶的,后来大家认为美观,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爱用它。北京竹枝词云:“为盛烟叶炎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

(五)清代旗袍兴盛

旗袍产生,是我国袍服史上最为灿烂的标志之一。旗袍是满族人的服装,因满族人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穿着的袍服,被称为“旗袍”。然而,旗袍并非起源于清代,在其形成以前,有着一段漫长的孕育期,才凝结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服装文化的精华。17世纪初叶,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故称“八旗兵”“旗人”。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满洲旗人在半耕半牧和频繁征战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宽腰身直筒式的旗袍服装。当时,旗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男袍叫长袍,女袍叫大衫。一般人穿的不过脚,只有姑娘出嫁时,才穿过脚的作为一种礼服。贵族女子及宫廷里的嫔妃因都穿花盆底鞋,这种鞋在鞋底中间有三寸多高喇叭形的高跟。所以,她们的旗袍过脚。以将鞋盖住。旗袍有左右开襟,王公贵族的旗袍前后左右四面开襟,胸背缀有显示品位等级的“补子”。补子上绣有纹饰,称“黼黻”。亲郡王缀圆形,一般官员为方形,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唯金黄色和龙饰为皇帝专用。这种官场的正式礼服没有领,领口镶边,并用围在里边的假领代替,称为国领,或以白布代替国领,穿上长袍后显出像有领子一样的效果。直到1644年(顺治元年),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逐步统一了全国。旗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大约经过近一百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长马甲形式,代替了明代的长裙。后来又将短袄与长马甲合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旗袍款式。至此,旗袍推广全国,并向专一女装方向发展演变。

在清代,满族女子皆穿旗袍,汉族女子上穿短袄,下穿百袍裙。当时旗袍的式样:宽大、平直、衣长到脚。所选用的衣料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沿部位都用宽图案边镶边。旗袍的衣长距脚面五分左右,前后有缝,加大襟,领高一寸至一寸两分。袖长齐手腕,小袖口,旗袍外面套一件背心旗袍。清代旗袍很讲究装饰,在衣襟或袖口上要加些花条或彩牙儿。这种装饰以多为美,有的达18道,京城里称之为“十八镶”。在式样上,康熙、乾隆时期流行小袖,用小云肩,有点接近明代服饰。乾隆以后袖口便渐宽,后来宽大到一尺多,称为“喇叭袖”。清代后期,妇女梳两把头,着长袍高底鞋,已成为清宫的礼装。当时的慈禧太后也常在宴见或在小礼时着此服。这种装束,增加了身体高度,使得满族妇女比历代妇女都更显修长,且行走之时又显出婀娜之态。南方的少数妇女也开始仿效服用这种旗装。

到了20世纪,旗袍开始紧随时代潮流,演变成曲线型、流线型,成为妇女日常主要衣着。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