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经过几十个世纪的发展和沉淀,文化和艺术内容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戏曲服装又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里的重要内容,其设计特点在很多相关文献资料中被提及引用,程式性、可舞性、装饰性就是潭元杰在《戏曲服装设计》中总结的戏曲服装的三大美学特征,并以审美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三大特征。服装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会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更加发扬光大,被更多人研究和传播。
(一)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程式性特征
程式性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首要特色。“程”,本来是我国古代的度量名称,又是古代容量的名称,后来引申为行为准则或规制。“程者,物之准也”。“式”,即式样、形式,因此,程式就是指标准的法式。第一,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传统戏曲服装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无论是原始社会的歌舞表演服装,还是现如今已经发展定型的戏曲服装,都有其各自的穿戴规则,逐步形成了程式性的特点;第二,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款式、颜色、纹样等方面也都有其对应的要求,什么角色在什么场合穿着什么款式、什么颜色、什么图案的服装,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穿着,所以戏曲流传着“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
款式的程式性,就是戏曲角色在舞台表演时的穿戴样式规则,主要体现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与配饰之间的搭配,这都与人物角色和剧目类型有联系。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戏曲服装的样式来推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一大亮点,拿戏曲服装中经典的蟒、帔、靠、褶来说,蟒是为尊贵的大臣们上朝理政的标准服装,帔是朝廷贵人们的休闲装,靠是将士们的战斗服,褶是地位较低的人在普通场合所穿着的服装。常看戏的观众一看到演员的穿着,就能够确认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环境。
对于颜色而言,程式性通常指特定角色的服装所对应的颜色,这种要求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人物特征的差异性以及戏曲对人物夸张写意的表现风格。色彩在古代是阶级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戏曲角色中,身份高贵者穿着“上五色”(红、黄、绿、白、黑)服装,身份低贱者穿着“下五色”(粉、蓝、湖、香、紫)服装。中国传统戏曲角色的每种人物的服装都在颜色上有固定的搭配要求,遵循着阶级差异、性别差异、环境差异、风俗差异、民族差异等规则。
对于图案纹样而言,程式性是不同身份的人物所穿的服装上的纹样的特定要求,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纹样和角色的身份、地位上,比如皇室贵族的服装,纹样通常是龙凤纹,围中女子的角色穿着的衣服纹样多为牡丹花卉纹,小生所穿褶子多为栀子花图案,武将所穿靠多为虎豹等图案,这些在不同身份人物服装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二)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可舞性特征
戏曲与舞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戏曲表演因为其夸张写意的艺术本质,武打和舞蹈会穿插在其中,而戏曲服装就是为了方便演员进行舞蹈动作的发挥所设置的外化物和辅助物。顾名思义,可舞性就是指可以舞动的服装性能,具体指戏曲服装经过艺术处理后能够被人物穿着,在舞台上展现优美的舞姿表演的功能。可舞性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不同于其他服装类别的一种重要审美特征,中国传统戏曲本身就是一种伴随着歌唱进行特殊的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可舞性,也就是指戏曲服装具有使人物穿着后,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的适宜性。所以,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具有特殊动作艺术呈现的功能,能够展示激动人心的艺术美舞台效果。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设计通常追求经过舞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能够烘托和营造特殊的戏曲表演效果,为揭示主题和推进剧情发展,增强表演力度。所以,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在不断的发展中,对服装的可舞性需求越来越大。舞台表演对戏曲服装提出了审美性和舞动性的双重要求,而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戏曲服装的款式、做工等方面,体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它通过特殊艺术的设计和处理加工,能够让表演者很容易通过动作将自身情感表达给观众,完成信息的传递。戏曲服装可舞性功能一个经典的例证就是水袖的表演效果,超长的袖部设计给演员以很大的操作性,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表演动作,这是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中展示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传递戏曲信息的一种非常夸张的辅助物,水袖的可舞性功能能够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以极其优美动作的形式通过服装渲染表达出来。几乎所有的传统戏曲服装都采用了比较宽大的设计,以便于表演者做出各种大幅度舞台动作的表演,将人物的情感通过动作具象化表现出来。还有戏曲服装中的帽子,也通常设计有珠子、纱帽翅、翎子等造型,人物戴上具有舞蹈功能的帽子,通过弹性支撑固定的饰品,可以随着表演者的动作发挥而不断振动、闪烁、晃悠、摇绕等,可以帮助人物进行感情的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展示。还有戏曲服装上的飘带、流苏等悬空的装饰物,设计的时候都充分考虑了表达人物情感的功能,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还是一种表演的装束,其静态装饰性和动态可舞性融为一体,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戏曲服装可舞性的美学效果是相当突出的。
(三)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装饰性特征
装饰性又可理解为一种唯美性的表现,装饰性既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美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戏曲中的音乐、唱腔、舞蹈、化妆、道具自然重要,但服装同样是戏曲文化及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服装的装饰和造型,能够从性格、品质以及从形式到内容等各个方面对人物进行美化,给人带来更佳的视觉效果。所以,装饰性是美化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极为重要的方式。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装饰性美学效果,主要表现在服装的整体样式、图案、颜色和刺绣上,不仅可以突出人物优美的舞台形象,更能达到戏曲舞台整体上的和谐效果。
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尤其是在刺绣方面,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历来是以手工刺绣为主要装饰手段的,除了少数的素衣外,大部分戏曲服装都有着繁复、华美的刺绣工艺,并且每件戏曲服装的图案各异,这就是所谓的“一衣一式”。比如同样是帔,要根据不同的人物特性配合不同的底色和纹样进行刺绣;在色彩和纹样的选择上,颜色需要结合情境需要塑造特定的场景,有时候是皇室那种雍容华贵、壮观的场景,有时候是达官贵人家室的婚嫁、寿诞、登科、建功、升迁等喜庆场面,也有时是需要塑造出清冷贫苦的平民氛围,总之色彩和纹样需要尽可能地衬托氛围,传递一些直观的信息给观众,而观众也可以根据一些特定的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装饰和色彩等元素,辨别和认知角色的地位以及所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