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色”

一、中国“色”

所谓中国“色”是指在中国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中国人气质、性格、审美情趣的,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东方传统色彩观念源自特有的东方古典哲学理念,在于超越科学思维体系的对世界更深沉的探索,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强调对人的气质、神韵的烘托,通过特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具有典型特征的色彩。从广义上讲还包括所形成的特有的色彩组合方式和色彩意境。从用色上看,妇女们在创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

传统中国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传统的五色,是民族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色彩有“正色”与“间色”之分。“正色”即纯色;“间色”即杂色。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这种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色彩结构恰好也反映出色彩科学的基本规律。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这五种色彩是人的视觉所能直接感受到的,而其他的间色或复色都是通过对这五种色彩的调和形成的。中国的传统色彩绝非只有“大红大绿”,唐代的重彩、宋代的淡雅、元代的奢华、明代的俗艳、清代用色的繁杂,每个时期均有明显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色彩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改变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色调。从配色方法看,高艳度、强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在金、银、黑、白等中性色的缓冲配合下,使服装洋溢着富丽堂皇、浑朴大方的气氛。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不仅追求对等级差异的表现,同时也体现出热烈喜庆的氛围;既强烈明快,又赏心悦目,呈现出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民族色彩观根深蒂固的植入中国人的心中,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设计师在设计民族服装时比较喜欢用浓艳色彩的原因,比如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等。

本节在这里所谈及的中国传统色彩,只是抽取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明确的或令其具有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或对比组合产生夸张与刺激的美感,或调和搭配体现质朴而含蓄的审美特点色彩设计原理——“对比与平衡”“和谐与统一”“呼应与衬托”等加以论述,特做限定说明。

(一)对比与平衡

以纯色对比为主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一个特征。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不但喜欢使用原色,而且还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色彩效果。如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配色口诀:红靠黄,亮晃晃;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等。强烈而明快的色彩对比不仅没有丝毫俗艳之气,反而能体现出中国人对吉祥如意的热烈追求,衬托出一种大气的东方之美。

在礼服设计中,中国传统对比色彩的运用屡见不鲜。有的设计师设计的服装运用中国民间喜爱的红配绿,在整个衣身大面积使用高明度、高纯度,绿色为主,红色为辅。设计师将传统中国色彩与古典旗袍的造型结合,肩部的流苏,中式立领与整个裙身形成点、线、面的对比,使服装具有中华风格的凝固美,又不乏流动的意蕴。

(二)和谐与统一

在对比和统一中寻求和谐、创造和谐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另一个特征。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通常不做大面通常积的对比,而是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使色彩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和谐与统一的色彩搭配方式是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一大特征。在常规的色彩搭配中,大量纯色的使用会造成过分刺激和俗气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服饰中纯色的运用却异常和谐。

(三)衬托与呼应

色彩的呼应与衬托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另一个特征。衬托法使服饰主题突出,宾主分明、层次丰富。例如,从服装整体设计上来看,服饰图案设计可采取深浅衬托的方法,用领边、袖边、裙边的浅色图案来衬托主体的深色调。

所谓色彩的呼应就是图案色彩构成采用相近色或服装中不同部位色块间都有同一色彩元素,是图案内部或不同色块间产生内在的联系,形成整体感。色彩呼应要注意各种服饰图案块面的大小,宾主关系、布局变化、使各部分互为关联、对照呼应,使得服饰整体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