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审美意义

三、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审美意义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一直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术表演服装史上独树一帜,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艺术服装体系,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美学,因为其写意性的表现形式,在世界上受到广泛认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起着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而自始至终它围绕的主题就是“写意”。

“写意”一直以来被用于形容绘画书法作品行云流水、颇有意境。中国服装的设计一直讲究意境,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作为中国服装的一个分支,同样是“写意”类型的艺术品。它以传统生活服装为参照物,结合表演艺术,突破性地创造而出。这种服装着重于借鉴传统生活服装的生活形式,进而加以艺术化体现,它绝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生活服装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具体性,而是着力于借物态化的服装去为人物传神、抒情,是一种由生活化服装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装,以“为人物的传神抒情”为唯一的、最高美学追求目标。

第一,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具有形式美的艺术特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在设计过程中吸纳了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点,以中国传统美学为表现基础,结合表演曲目的独特性,更加地鲜明生动。戏曲服装首先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其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时代和活动习惯等,但它不是真正地完全采用生活服装,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发展历史中,表演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发掘应用,不断地在传统生活服装基础上加以美化和装饰,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专用服装,它不仅可以长时间地使用,而且创造的类型服装应用范围也很广。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产生于日常,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拥有非常强的表现能力,所以它与生活服装逐渐形成较大距离,艺术性更突出。比如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的富贵服,大家的印象中,乞丐是一种比较落魄的身份,但在戏曲服装中,乞丐服装的面料却采用鲜艳的丝绸面料表示补丁,周边包缝完整,俗称富贵服,比如戏曲《玉堂春》里的王金龙,潦倒失意之后身穿富贵服离开家门;《棒打薄情郎》里的莫稽,先前是身着富贵服以一种穷困落魄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眼前,后来考中状元无限风光。

第二,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具有意象美的艺术特质。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中心任务在于装扮人物,在装扮人物的外部形象时,可以通过不同服装的组合,达到人物外部形象的个性化,在写意原则之下,有老幼、男女、贫贱、文武、番汉的区别,以人物和剧情为中心,在稳定中求变化,以达到人物的意象美。例如,通过威风凛凛的龙袍来衬托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用威武的战袍来表现将军的骁勇善战,用儒雅的长袍来凸显出文官的睿智等。当然了,戏曲服装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表现角色身份地位的特点。举一个例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常用的水袖,它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变幻多姿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戏曲《周仁回府·献姆》中,吴凤花为我们展现了水袖的魅力,时而“雄鹰展翅”,时而“上天入地”,多少悲愤、多少幽怨、多少凄凉,尽在这挥舞的长袖之中。这种虚构的比较夸张的表演艺术,借助演员的舞蹈能力,能够传神直观地表现人物一些不可观的心理动态,具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意象。

第三,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还具有意境美的艺术特质。意境一般用以形容艺术作品突出的表现力,能够将实物和情境结合,同时表现人物心态的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意境,是通过优美的舞台情境和人物表现力结合而生的,二者始终融为一体,引人入胜。传统戏曲艺术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包括唱做念舞、舞台布景、舞台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响等。这些都是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和剧情表现的一部分,其中戏曲服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布景”,结合其他舞台设计,组成一幅戏中有诗、戏中有画的艺术景象。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之所以美不胜收,不仅在于其写意性的设计原则,更在于将内容美与形式美完美的统一,这样结合形成的戏曲艺术,是真正的诗情画意。甚至在当代的时装设计中,蕴含着中华几千年文化沉淀的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仍然是设计师们寻找灵感和思路的源泉,其中各种丰富的元素依旧被广为借鉴、发掘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