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服饰
明朝从蒙古手中夺得政权,他们废弃了元朝服制,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洪武三年(1370)制定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礼服、文武官员常朝之服及士庶阶层的巾服等。新的冠服制度,不许官民服用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许用原色、黄色和紫色,不许私穿紫花罩甲等。直至明代末年,不论官员朝服、常服,或是士庶之便服,都有明显的变化。
(一)明代男子服装
明代男子服装恢复了传统特色,以袍衫为尚。皇帝之服:有冕服、皮弁服、武弁服、通天冠服、常服、燕弁服等。通常祭天地、宗庙以及册立、登极等大典礼时,服衮冕。衣用黑色,裳用黄色,施12章纹。另有大带、革带、蔽膝、玉佩及组绶等。足穿金舄。谢恩、策士、亲征、朝觐等,服皮弁服。国初亲征遣将时用武弁之服。职官之服:一般穿祐,其制右衽、袖宽3尺。袍服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到四品用绯色;五到七品用青色;八到九品用绿色。所织纹样:一品用大朵花,径5寸;二品用小朵花,径3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1寸;四到五品小朵花,径1寸五分;六到七品小朵花,径1寸;八品以下,袍服无纹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配成一套,多用于重大朝会。官吏常服有两种服装:一是斗牛服;二是飞鱼服,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这两种纹样是由动物形象想象而成的。
(二)明代男子巾帽
明代男子巾帽种类繁多,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四方平定中:明代职官、儒生所戴的一种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展开时4角皆方,故称“方巾”,又称“四角方巾”。相传明初,儒生杨维桢入见太祖,戴此巾上殿,太祖问其巾名,杨氏道:“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闻之极为高兴,乃颁令天下,儒士、生员及监生等所专用的头巾。
六合一统帽:俗称“瓜皮帽”,亦称“小帽”“圆帽”,或称“瓜拉冠”。其制以罗缎、马毛或人发为之,裁为六瓣缝合一体,下级一道帽沿,故以“六合一统”为名,寓意为天下归一,通常用于市民百姓,官吏家居均可戴用。
明代常见巾帽:明代巾帽除了上述两种为当时风行的形制之外,还有常见的唐巾、晋巾、汉巾、四带巾、鬃巾、儒巾、万字巾、皂隶巾、老人巾、纯阳巾、凌云巾、山谷巾等。唐巾:明代以乌纱制成的一种头巾,其形制与唐代幞头相同,惟下垂的两脚纳有藤篾,向两旁分张,成八字之形。四带巾:明代百姓常用的一种头巾,其制如唐巾、因巾上缀有四带而得名。鬃巾。又称“鬓巾”,以马颈长毛编成的头巾,多用于夏季。儒巾是士人、儒生所戴的一种头巾。其制如同方巾,前高后低,以黑漆藤丝为里,乌纱为表。为举、贡、监、生均戴之。万字巾:其制上阔下窄,形如“万字”而得名。为各类教师,尤以武艺教头所常用。纯阳巾是明代隐士、道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制如汉巾、唐巾。顶角稍方,上附一帛,并折叠成袍。左右两侧附一玉圈,右石侧缀一玉制的花瓶,用于簪花。相传吕洞宾成仙之前常戴此巾,故以为名,亦称“吕祖巾”。凌云巾是土人所戴的一种头巾,以细绢为衣,上用色线盘成界道,并饰以云纹,流行于明代中期。浩然巾是一种用黑色布缎制成的暖帽,形如风帽。相传唐代名士孟浩然戴此帽外出,时人争相仿效。明人觉其风雅,亦常戴用。
(三)明代凤冠与霞帔
凤冠:凤冠是明代妇女服制中最为庄重的一种礼冠。因冠上装缀有“凤凰”而得名。凤冠最早上溯到汉代。当时,太皇太后、皇太后参加祭拜,头上都簪有以翡翠等做成的凤凰形饰物,后世以凤凰饰首的风尚,大为流行。明代后妃承继宋代传统,在接受册封,参加祭拜或重大朝会时,也戴凤冠。明代规定,除皇后、嫔妃可戴凤冠之外,其他人不能戴用。霞帔:与凤冠配套的服饰是霞帔,也称“霞帔”。是明代命妇的重要礼服。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不过那时霞帔形状像两条彩链,使用时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名曰“帔子”。隋唐以后,人们常将它比喻为天上的虹霞,故名“霞”。正如白居易所咏的“虹裳霞被步摇冠”。到了宋代,将它作为正式礼服。由后妃之服而沿用到皇后、贵妃、淑妃、美人、才人、婉容、婕妤、国夫人及郡夫人等。明代因袭宋代,也将霞帔用作命妇的礼服。
(四)明代妇女服饰
背子:到了明代,背子用途更广。其式样分两式:贵妇礼服为合领、对襟、大袖;普通妇女便服为直领、对襟、小袖。另有“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据说产生于元代,初为皇帝所穿,后才普及民间成为一般妇女的服饰。明代中叶,为年轻妇女所穿着,蔚然成风。裙子: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其色尚浅淡,虽有纹饰,并不明显。到了明代末年,裙幅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有一种浅色画裙的叫“月华裙”。裙幅共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风动色如月华而得名。此外,有“凤尾裙”,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此外,还有“百褶裙”,以整缎折以曲继做成百褶的。均为当时妇女时尚的服装。
(五)明代服饰纹样的吉祥寓意
古代织物纹样,其吉祥寓意较多。主要表现在人物方面有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等。动物方面有斗牛、对雉、翔鸾、飞凤、游鱼等。植物方面有牡丹、海棠、山茶、莲花、灵芝、萱草等。器物方面有灯笼、宝瓶、刀剑、如意、银锭等。几何纹样有角背、方胜、盘绦、六达晕、八达晕以及用百花、百兽等纹样组成的“吉祥图案”。吉祥图案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民把雄健猛兽比作“威武”,用于男服的装饰。将文丽的珍禽比作“美好”,用于女服的纹样。唐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如将松、竹、梅取名为“岁寒三友”。将芙蓉、桂花、万年青三种花卉画在一起,比作永远荣华幸福,取名“富贵万年”。
到了明代,织物纹样上体现吉祥含义更加突出。如将蝙蝠和云画在一起,叫“福从天降”;将太阳和凤凰画在一起,叫“丹凤朝阳”;将青鸾(一种瑞鸟)和桃子画在—起,叫“青鸾献寿”;将喜鹊和梅花画在一起,叫“喜上眉梢”;将金鱼和海棠画在一起,叫“金玉满堂”;将萱草和石榴画在一起叫“宜男多子”;将莲花和鲤鱼相配,称“连年有余”;将麦穗、蜜蜂、花灯相配,称“五谷丰登”;将鹭鸶、关蓉相配,称“一路荣华”;将骏马和蜂猴相配,称“马上封侯”;将蝙蝠和海水相配,称“五湖四海”;将花瓶和长戟(古兵器)相配,称“平升三级”等,充分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传统的喜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