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主要类型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几种角色类型,他们的着装也各有特色。下面分别从这几种角色的着装特点进行分析。
生,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特征等,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老生通常代表的是刚正不阿的老年人物,又有文生武生之分,着装也各不相同,文生表现出来的形态安稳端详,服装以官员、大臣的官服为主,《法门寺》里的付鹏就是经典的文生;武生多佩戴大靠,善于舞刀弄枪,骁勇善战,经典人物有《定军山》中的黄忠等。也可以根据人物的戏曲服装进行分类,比如王帽老生:佩戴帝王帽饰,身穿皇帝朝服,出演皇帝的角色;褶子老生:即穿着便服的老生;小生同样有文武之分,文生的一般形象是头戴纱帽,身穿褶子,手持扇子,儒雅睿智,比如《银空山》中的高思继、《柴桑关》中的周瑜、《西厢记》中的张生等;武生多扮演能征善战的男青年,穿靠服和厚底靴子,比如《双锁山》中的高君保,穿着白色大靠,或穿白色改良靠。
旦角,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女角色的统称,源于歌舞、百戏。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等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种类型。其中为首的正旦,多为刚正不阿的女性,俗称节烈旦,也称青衣,比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秦香莲》中的秦香莲、《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等。由于节烈旦多身着青色褶子,所以也叫青衫旦,一般年长者所穿的为大襟的褶子,而且大部分是素衣,大家闺秀一般是作为便装穿的对襟,上面设计着靓丽的刺绣;中国传统戏曲服装里还有一种代表清贫女性的服装,其特点是青色的大襟,比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三娘教子》的王春娥。花旦,与正旦相对照,多为明快或直爽的年轻人和女性人物,动作敏捷伶俐,通常穿着短衣,上面刺有花样纹饰;中国传统戏曲中专门负责武打的角色被唤作刀马旦,这也是武旦的一种,我们常见的刀马旦一般饰演女英雄、女将,穿大靠,头戴盔甲,骑马拿着一把较短的刀,因为多是将军,所以刀马旦出场气势很足,动作也是反复加以突出,服装搭配上,通常身着靠,戴翔子,比如《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等。老旦,通常是大龄妇女,多是穿女老斗衣或是穿蟒,老旦可以扮演的范围较大,上自嫔妃,下至普通民众,比如《钓金龟》中的康氏。
净角,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戏曲表演中主要扮演性格特异的男性角色。角色的特点借助特定的脸谱来表达,而脸谱是根据标准化的图形进行设计的,其中黑脸代表着刚正不阿、威严的角色,比如《铡美案》中的包公;红脸,表示忠贞英勇的角色,比如关公;白脸,多为阴暗奸诈的人物,比如曹操;绿脸,代表着刚正却脾气暴躁的人物,比如《通天犀》中的青面虎等。
丑角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表演人物一般都会在鼻子上扑白粉,所以被唤作小花脸,是比较滑稽的角色。丑角有文丑、武丑和彩丑之分。文丑以做工为主,标配有方巾、蓝褶或者绿褶等,足蹬朝方靴,比如《乌龙院》中的张文远。丑角的官衣会比其他角色的更小一点,目的是完成在舞台上较大幅度的表演,同时也为了使表演更具有喜剧效果,老丑通常代表的是慈祥搞笑的老者,比如《赠绨袍》中的须贾、《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等,所配备的服装根据其身份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比较简单,由于身份不高,衣服的材质通常一般。武丑(又称开口跳),即以开口念白和武打戏为主,通常饰演性格比较滑稽并且有武艺的人物,武丑一般都是动作敏捷的角色,表演滑稽搞笑;茶衣丑通常身着一条蓝色的布褂,比如《秋江》里的老艄公。
整体来说,刻画人物特征是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本质特征,角色行当都需要依着特有的表演程式要求去做。行当是根据剧情将角色程式化后的艺术表现,外在形式上的差别非常明显,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不断演变,也正是戏曲中角色和行当不断改善和规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