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

二、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临床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也可见于青壮年。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视网膜静脉阻塞为多因素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老年患者多同时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年轻患者发病与静脉炎症、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动力学异常关系较大。

(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多表现为单眼无痛性视力下降,可缓慢发生或骤然降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表现为视野中部分遮挡。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迂曲扩张,火焰状、片状出血,视网膜水肿,缺血严重的区域可出现棉絮斑,视盘和黄斑可不同程度水肿。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则表现为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迂曲扩张,多发生在与伴行分支动脉交叉后。黄斑的小分支静脉阻塞也很常见。

(三)诊断

诊断要点如下。①症状:无痛性视力下降,可缓慢发生或骤然降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时表现为视野中部分遮挡。陈旧静脉阻塞新生血管引起玻璃体积血时患者感觉眼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暗影遮挡。②眼底检查:裂隙灯检查时要特别注意仔细观察虹膜有无新生血管及周边前房深度。缺血严重时可见虹膜新生血管。需要充分散大瞳孔后进行眼底检查,有解剖性窄房角者先行虹膜周边切除术以预防散瞳引起的青光眼发作。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浅层和(或)深层出血、棉絮斑、硬性渗出、视盘和(或)黄斑水肿。对年轻患者应进行双眼散瞳检查,以排除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对发病较久者(多在3个月以上)行眼底检查时可见视网膜出血被不同程度吸收,残留的多为深层出血,阻塞的静脉可变为白色线状,新生血管或各种小血管吻合。对于突发玻璃体积血的患者要仔细检查眼底有无血管白线及视网膜新生血管以明确是否有陈旧静脉阻塞。③FFA:主要目的是了解病变区域缺血程度,以决定是否进行光凝及光凝范围。FFA检查时机: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者可待出血大部分被吸收后进行;对缺血型或不易判断类型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者,于发病3个月以上进行(有禁忌证或黄斑小分支静脉阻塞除外);对病情重者可提早进行,以及时了解缺血程度、进行视网膜光凝、减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检查时可发现视网膜各分支(或某一分支)静脉迂曲扩张、充盈迟缓,静脉管壁尤其是小分支静脉管壁有荧光素渗漏,缺血型者可见面积不等的无灌注区,黄斑部可见花瓣样强荧光。发病较久者可见强荧光团(视网膜新生血管)。④OCT:评估黄斑病变程度,可见黄斑视网膜内水肿和(或)神经上皮脱离,是评价治疗效果或病情进展的有效指标。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眼底彩照和FFA造影见图1-16。

图1-16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眼底彩照和FFA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