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图像分割算法发展历史
考虑到在医学图像领域,有标注图像数量有限和对模型诊断结果可解释性的要求等问题,一些针对医学图像特点设计的特殊算法被提出。2006年,Soares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特征向量的图像分割方法,将每个像素点分为血管和非血管两类。该方法通过对图像的像素强度和在多尺度上得到的二维Gabor小波变换响应进行组合,以此来获取特征向量,最后使用高斯混合的贝叶斯分类器快速完成分类。2007年,Ricci等先通过检测器对视网膜图像进行特征信息的提取,再使用提取的特征训练支持向量机来对血管和背景进行分类。2010年,Marin等先通过灰度级和矩不变量的特征计算出多维向量,再对神经网络训练,完成像素分类。2015年,Lim等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将其侧重于分割过程中的血管偏重值,取得良好的分类效果。同年,Olaf等设计出一种独特的U-Net卷积网络,通过相关前后卷积网络层的连接和对称的扩展通路,有效融合了网络前后层的信息,可以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标注样本,在小样本数据集上具有优异的性能。2016年,Aslani等使用混合特征向量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对图像中的血管和非血管信息进行分类。吴奎等使用一种COSFIRE滤波器来提取血管特征,并通过训练贝叶斯高斯混合模型来完成血管的分割。2017年,Zilly等提出了熵采样和集成学习的方法,完成了视盘和视神经乳头的分割。2018年,Xiao等提出了一种带有加权注意力机制的U-Net模型,让深度学习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方法达到了最新水平。Cheng等将极坐标变换、多尺度输入的多标注U型卷积神经网络和旁路输出层相结合,有效融合了图像的多尺度层次信息,在视杯视盘的联合分割中具有了较优的性能。2019年,陈莉等利用特征组合的方式提取到18维特征向量,并通过多模块K-Means的方法进行视网膜血管分割。卓钟烁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方法,设计了不同大小的卷积核,获取到了不同维度的特征,综合运用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后取得了不错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效果。雷军明等在多尺度U-Net的基础上,把一般的卷积层改为灵活可变的卷积网络,该网络能够根据视网膜血管的特征,自适应地调整模型的结构,取得了更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