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的意义
2025年08月10日
一、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的意义
彩色眼底图像广泛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青光眼等眼底疾病的筛查和诊断。许多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系统在各类眼底疾病中已获得成功应用,这些自动诊断系统的成功有赖于输入图像的质量。目前的眼底图像数据库中存在大量低质量眼底图像,如模糊、光照不足、曝光过度。这些低质量眼底图像不便于眼科医生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进行病理分析。临床眼底照相采集过程中,一些患者由于存在屈光介质混浊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角膜斑翳等,在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无法获取清晰的视网膜图像。已有研究表明,目前的眼底图像数据集中,因质量差而影响医学诊断的图像占比高于四分之一,基层医院上传至云平台的眼底图像中低质量图像占比近二分之一。眼底图像质量评估(retinal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RIQA)是眼疾病自动检测系统中关键的一步,图像质量的好坏可以决定眼疾病检测的准确率。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机构(Atherosclerotic Risk in Communities,ARIC)的研究表明,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可分为两类:通用图像质量参数(如聚焦和锐度)和结构图像质量参数(如血管的清晰度,视盘、黄斑等结构的可见度)。图4-1列出了临床数据集中低质量眼底图像的实例。这些图像是由模糊、光照不足、曝光过度、遮挡、睫毛或镜片上的灰尘伪像造成的。低质量眼底图像使后续的眼疾病分析和诊断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