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第六节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裂孔发生导致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多见于中年人或老年人,可双眼先后发病,多数患者有近视性屈光不正。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为玻璃体液化、牵引和视网膜变性、裂孔,二者缺一不可。玻璃体腔液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造成感光细胞的营养供给障碍,发生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另外还与年龄、遗传、近视及外伤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多数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眼前漂浮物增多、无痛性视野暗影,并随视网膜脱离发展而逐渐加剧。检眼镜可见视网膜裂孔和呈灰色隆起的视网膜。病史久者形成固定皱褶,视网膜脱离呈漏斗状。视网膜裂孔呈红色,圆形或马蹄形,有的位于锯齿缘,呈裂隙样。可伴有视网膜变性、玻璃体混浊和色素播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见图1-19。

图1-1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如下。①病史:无痛性视力下降,视野进行性缩小。还应询问近视性屈光不正和外伤史。②检查:双眼散瞳后进行眼底镜检查、三面镜检查。必要时间接镜下巩膜外顶压以查找视网膜裂孔。③特殊检查:B超检查可确诊。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可用于评估视网膜功能。

鉴别诊断:应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