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质量评估

第三节 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环节是算法预测模块的首要环节,如果没有对输入的眼底图像质量进行一定的把控,将严重影响后面多病种诊断的图片质量,使最终结果存在极大的误差。对于眼底图像质量的评估,ARIC组织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通用图像质量参数,如聚焦和清晰度;另一个是结构图像质量参数,如血管清晰度、视盘可见度。传统的方法是通过采用一些通用图像信息,如直方图匹配、边缘强度分布和对比度特征来评估图像质量。尽管通用图像质量参数具有计算复杂度低的特点,但是影响眼底图像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这些方法无法捕捉所有的情况。一些图像质量评价(IQA)方法结合了通用图像质量参数和结构图像质量参数(包括血管和视盘的标记等),可是这些方法复杂度高并且依赖于准确的分割技术。其他的一些方法是提取出显著图特征或者HOG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送入支持向量机(SVM)中进行分类。总的来说,传统的方法依赖于人工设计的特征,泛化性差。人类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对眼底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的,这些传统的方法没有对人类视觉系统加以考虑。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算法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本节拟采用CNN架构对眼底图像进行质量评估。质量评估环节主要需要筛除以下几类眼底图像。

(1)非眼底彩照。如自然图像、OCT图像、黑白眼底照相等图像。

(2)过于模糊的眼底彩照。眼底彩照过于模糊,将无法分辨血管、视盘、黄斑等部位的患病情况,不利于接下来的诊断。

(3)过曝光的眼底彩照。眼底彩照过度曝光,即亮度过高,容易影响高光部分的清晰度。影响最直接的是视盘区域,某些病种如青光眼的诊断依据是通过衡量杯盘比(C/D)的大小、盘沿有无切迹、视盘有无出血、视网膜节细胞神经纤维层有无缺损等,当视盘区域过亮时容易模糊杯盘之间的界限,无法有效获取视杯的真实区域,从而影响对该病种的诊断准确度。

(4)欠曝光的眼底彩照。眼底彩照欠曝光,眼底除视盘区域外将无法识别,如图7-10中欠曝光图像所示,无法判别病种种类。

(5)其余低质量眼底彩照。由于成像设备的传输不稳定或拍照过程中镜头污染,容易产生不完整的眼底彩照或灰尘伪像,同样是无效的图像,因此需要剔除。

以上所提到的低质量眼底图像见图7-10。

接下来将设计一个质量评估模块来筛除不合规范的眼底图像,该模块可以使用两种方法——分类网络或目标检测技术进行处理。两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下面将对两种方法的设计过程进行阐述。

图7-10 低质量眼底图像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