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指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人的视网膜之前而不是视网膜上。患者可以正常识别近处的东西,但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部分患者伴有头痛和眼睛疲劳等症状。它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患者年龄跨度最大和涉及面最广的视觉健康问题。近年来,近视的发生趋于低龄化且进展加速,成为儿童视觉障碍最为主要的原因。近视的分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根据屈光成分分类,近视可以被分为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近视可以被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而根据近视度数分类,近视可以被分为低度近视(-3.00D或以下)、中度近视(-3.00D到-6.00D)和高度近视(-6.00D或以上)。
高度近视与中低度近视的区别在于高度近视的屈光度数很高,通常是≤-6.00D的屈光不正状态,主要表现有眼轴变长。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加深,眼轴变长,眼底可见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会变得愈加严重,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大部分会致盲。因此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是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我国甚至已成为第二大致盲原因。病理性近视是高度近视中的一种严重情况,它的症状包括除视力下降外的视物遮挡、变形、重影等更加严重的视功能损害,引发的眼底病变更是永久性且不可逆的。其中,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最常见的标志体征,也是诊断病理性近视的关键因素。后巩膜葡萄肿可导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和变性,累及黄斑区域时可引起黄斑出血和变性,可见黄斑区漆裂纹、黄斑脉络膜萎缩等病灶。不同于单纯性近视在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病理性近视的近视度数会随着病程进展不断加深,伴随患者终生。
低度近视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用眼不健康可能会发展为高度近视。近年来,高度近视甚至病理性近视的发病率持续增加。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近视性黄斑变性,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不可逆性失明,由此带来的眼底损伤致盲隐患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普遍认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高度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并且遗传因素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识别眼底图像可以发现高度近视人群并且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以便延缓高度近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患者需要时采取一些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比如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后巩膜加固术。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视眼人数世界第一,因此预防高度近视的发生和减缓高度近视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