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发生于视网膜黄斑区的不可逆性退行性疾病,影响55岁以上的人,是致盲的主要原因。随着许多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及人均寿命的延长,超过20%的人可能患有这种疾病。AMD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病程晚期,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造成的地图样变性,或者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造成的出血和渗漏,导致中心视力的逐渐丧失,进而引起严重和持续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阻碍受影响个体的功能独立,给个人和世界卫生保健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在全球范围内,AMD患者人数预计将从2020年的1.96亿人增加到2040年的2.88亿人。据估计,到2050年,患有AMD的亚洲人将超过世界其他地区AMD患者的总和。
根据临床及病理表现,AMD可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两种类型。其中萎缩型AMD发病率较高,可占AMD患病总数的85%~90%,萎缩型AMD因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补充抗氧化剂可延缓萎缩型AMD病情发展,但不能治愈,也无法恢复已丧失的视力。渗出型AMD一旦出现新生血管,可出现出血和渗漏,导致视力明显减退甚至丧失。虽然抗氧化、激光、光动力疗法、中药以及注射抗VEGF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对渗出型AMD有一定疗效。但是在治疗中,尤其是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这一治疗中,医院和患者都难以承担频繁的随访复诊、庞杂的患者咨询和精准的治疗决策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加上治疗过程中的无反应、长期用药后的维持和用药后的耐受、不良反应以及用药的经济效益,都制约着渗出型AMD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在老龄化席卷全球的当下,临床医生对AMD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意义重大。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AMD致盲的关键。要做到AMD的早诊早治,不但需要依赖医生的专业水平,还需要精准有效的检测设备辅助诊断。眼科影像学检查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AMD的临床诊断。但我国基层眼科面临着医生资源短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和医疗信息技术水平不够的挑战。
AMD病情复杂,病程周期长,治疗棘手,且临床实践困难重重,虽有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治疗指南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新型的治疗措施已经在试验中,但临床医生能否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治疗意愿、经济实力等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