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本章故事梗概:鹿兆鹏在黑娃的山寨试图说服土匪归顺红军。他参加的红军队伍的行动由于内部的叛徒而遭遇了连连的困难。在白鹿书院他与朱先生交流对局的态度,意外遭遇岳维山和白孝文又侥幸逃脱。

●鹿兆鹏对革命的忠诚和坚忍不拔令人印象深刻,但其信念与性格形成的内在逻辑交代不够充分,更多时候他都是作为一个已完成的形象出现,其实这种完成甚至在更早就已经发生,他成熟得不像小说中其他人物那样有细致的成长过程,这也许跟作者对这类革命者形象的不熟悉有关,因此在他身上发生的诸多故事都不能与其性格和心理产生吸引读者的关联,这些故事的意义也基本在于故事的本身。从鹿兆鹏在农运失败以后即从事红军领导工作的经历来看,他可以算得上中共最早的一批组织开展(而不仅仅是参加)武装斗争的人,加上政治品质之坚定和斗争经验之丰富,在组织内部应当说肯定具有一定的地位,而小说中始终将他写成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飘来飘去的人物,直到1949年——从小说前边的描述可以推测,此时他应当有四五十岁了,还只是一个师部的联络科长,之后又不知所终,似乎都不太合乎情理。但另一方面,小说围绕他的活动留下的中共早期武装斗争的描写具有相当的价值,尽管有一些具体情节缺乏原生态的细节,多以作者的叙述交代,但总体仍然清楚明晰。许多过程与其他很多同类题材作品在某种先在观念驱使下的写作体现出明显的不同,而且这些作为全书主要情节和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黑娃这支土匪力量的争取,一直是鹿兆鹏为发展自己的革命力量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受当时整体革命形势的影响,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但鹿兆鹏的坚韧和顽强依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参与的地方红军的遭遇为我们还原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力量的艰苦处境,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对手,还有来自内部的各种干扰,冒险、盲动、内讧和叛变,这些都会在顷刻间让自己的力量毁于一旦,类似姜政委这样的人物可以说让读者感到触目惊心,同时也反衬出鹿兆鹏等人的难能可贵。

●鹿兆鹏与岳维山、白孝文相遇于朱先生的白鹿书院,正所谓“冤家路窄”,朱先生的超脱、鹿兆鹏的镇定以及岳、白的假镇静都溢于言表。朱先生的一句“看来都不是君子”,既是一种判断,其实也含有一丝不屑。正是他说的“到我书院来寻我的人,我一律视为君子,你们两家的冤仇你们去解,但必须等出了书院大门”才使得虽不是君子的岳与白也不敢贸然动手,而利用这句话得以逃脱的鹿兆鹏以“岳维山,我们后——会——有——期”表明自己并不示弱。事后白孝文曾感叹“碍着大姑父的面子我动手动得迟了”,可见文化立场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区别与纠结,但也因为这个面子的主人是朱先生——大姑父,文化的气场太过充足,完全压住了只论政治对抗的岳维山与白孝文,若是别人,则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