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卷上
长生阴真人注
乾、坤者,《易》之门户。
《系辞》曰:乾、坤,其《易》之门户邪?乾,阳也。坤,阴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者,气也。刚柔者,形也。禀阴阳之气,成金水之形。易者,变易也。象其物宜。金象乾以其刚直,水象坤以其柔顺。金水合体,凝而正坚,是变易也。金性不败朽,是为万物宝,是不易也。万物变化,必由阴阳之中,如人出入,皆从门户也。
众卦之父母。
《易》曰:乾,天也,故称其父。坤,地也,故称其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众卦之父母,即乾、坤之谓也。
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坎为水,离为火。火性常动,水性常静。静以比轴,动以比毂。言坎离二气,含受匡郭,运转以毂轴。《坎卦·彖辞》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盈刚在中也。即是水注器中。《离卦·彖辞》曰:离,丽也。刚化成柔,故亨通。丽,着也。重明者,阳也。柔者,阴也。火着器外,水着器中。水火气交,然后通达其情,化成其宝。坎中盛阳,离中盛阴,亦匡郭之义。
牝牡四卦,为橐为籥,覆冒阴阳。
牝牡者,雌雄也。雌雄者,阴阳也。乾、坎二卦为阳,坤、离二卦为阴。橐籥水火之气,运于其中。覆冒,犹包裹也。金为阳,水为阴。一阴一阳,变易之道也。
道犹御者,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处中而制外,数在于历纪。
车中者,君也。驾车者,马也。马虽至顺,非人君无所制之。君虽在车,非马不能行。以金为君,刚之极也。以水为马,顺之至也。金在中而时动,水居外而常转。水欲逃逸,金能制之,故曰处中以制外也。
月节有五六,
五六者,三十也,为一月之数。刚柔各半,昼为刚阳,夜为柔阴。刚柔相交之时,即是金水会合之际。
经纬奉日使,兼开六十四卦。
《白虎通》曰:日月为经,五星为纬。月者,太阴之精,积而成象,魄质合影,禀日之光,以明照夜。日为君,月为臣,禀日之光,故为日之所使。水禀和于金,亦如是也。兼开者,为《易》卦兼阴之谓也。
刚柔为表里。
《系辞》曰:阴阳者,言其气。刚柔者,言其形。变化始于气象,而后成形。形者,金水也;气者,水火也。以水火之气,变金水之形也。
朔旦屯直事,
《序卦》曰:屯者,物之始生也。王辅嗣曰:此卦阴求于阳,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强。弱者水,强者金也。金既用事,水来顺之。金能应焉,所以交也。《彖》曰: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刚者,金也;柔者,水也。得水火之气而相交,动乎阳中为水,轮转于器中。亨通贞正。阴阳既交,然后通达其情,而成正性。正性者,即真宝之谓也。谓朔月一日,旦言平明也。直事者,谓当直之人,执其事也。《遁甲经》曰八门直事,即其义也。阴阳始交,屯难之际,故以屯卦执其事也。
至暮蒙当受。
《序卦》曰: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王辅嗣曰:此一卦,阴亦先来于阳,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非独此两卦,阴求于阳,自十一月至四月,皆纯阳用事,阴求于阳也。《彖》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我者,阳也,阳则金也。童蒙者,阴也,阴者水也。金能用事,阴求于阳也。水故求之,故曰:童蒙求我。《象》曰: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刚柔接也。阳为男,阴为女,阴合于阳,故云纳妇。刚者,金也。柔者,水也。金水相交,即刚柔合也。
昼夜各一卦,用之如次序。
昼用屯,夜用蒙。童蒙求我,屯谓阴阳始交,循环不绝也。
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
晦昧,爽晦也。月初为明,月尽为晦。既、未至晦爽之时,昼夜用屯、蒙矣。屯、蒙者,金水始交之义也。
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
辰谓十二时,每辰至一月十五日,受一气乃有小变易。每受一气,则一变焉。一年二十四气,万物大成。金水受气成形,形亦如之矣。日行迟,一日行一度;月行疾,一日行十三度。日则一岁一周天,月则一月一周天。金象日,水象月,转之迟速,取此喻焉。测此度数,而知运转之期候。候此动静,而知凝结之早晚。动静谓水火,早晚言文武也。
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
子、丑、寅为春,卯、辰、巳为夏。此六月,纯阳用事,阴求于阳也。
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
午、未、申为秋,酉、戌、亥为冬。此六月,纯阴用事,而阳求于阴也。即是水已凝而纳金,金消散而入水。夫卦有内体外体,内为阳,下三画也,外为阴,上三画也。上三,即下三之用。伏羲画卦,本有三画,以象天、地、人,谓之三才,未尽天地之物宜,因而重之,更画三昼,内为体,外为用。春夏据内体,即当乾之初九、九二、九三也。秋冬当外用,复当坤之初六、六二、六三也。处阳之时,则水求于金也。在阴之时,即金求于水。金居内,水居外,内外之际,取象卦中也。
赏罚应春秋。
春生万物,如天之行赏;秋杀百草,如天之行罚。火气行,则金水冲融,是春也。水气行,而金水凝结,是秋也。
昏明顺寒暑。
虽昼夜用,而不违寒暑。寒则以文,暑则以武,以顺其时,不违天道。
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
爻者,昼也。仁义者,阴阳也。谓卦六画之内,有阴阳,阳则生物,故称仁;阴则成物,故称义。在阳则舒,故喜;在阴则惨,故怒。还如金得水气则喜,水得火气则怒。《系辞》曰:禁人为非,曰义。即是禁其金水,不令流逸。
如是四时之气顺,五行得其理,
四时谓春、夏、秋、冬,五行谓金、木、水、火、土。顺四时之气,依五行之用,则金、水不失其宜。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地既立,易乃生焉。天地谓阴阳,阴阳交而万物化生。阴阳交而万物化生者,即变易之义也。金水为天地,水火为变易也。
天地者,乾坤也。
天地者,形也;乾坤者,气也。始于气象,而后成形,亦由金水受水火之气,而后成形也。
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
阴禀阳受,谓之配合,即金、水相交之谓也。
《易》谓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
乾、坤者,天地之用;坎、离者,乾坤之用。四方上下,为之六虚。言其器中,非六位。坎离者,水火之气;乾坤者,金水之形。形者有质而块然,气者无形而潜运。周流六虚之内,变化之义也。在二用之中,金水用之,故无爻位。《系辞》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即金水、水火变易之义也。
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
水火之气相蒸,金水之形常转,自然往来不定,上下无常也。
幽潜沦匿,升化于中。
水得火而升腾,金居水而潜匿,递相变化,凝结器中也。
包橐万物,为道纪纲。
纲为阳,纪为阴。此言纪纲者,阴在上,阳在下也。包橐万物者,天地也。为道纪纲者,阴阳也。包橐金水者,炉器也。为器纪纲者,水火也。
以无制有,器用者空。
金水之质为有,水火之气为无。水火之气相交,金水之姿自合。用此二气,等于虚无也。
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易》正义曰:能消息者,必专无败,谓消息水火也。消息以时,即金水相得;消息不以时,即水火相克。水火者,即坎离也。没亡者,非水尽也。日没即月生,月没即日出,盖谓阴阳循环相用事也。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
《参同契》依此三圣之至言,以极阴阳之变化,非不师古,虚生此文。
引验见效,校度神明。
日月为金水之验,阴阳为神明之度。欲知金水之会合,但候日月之运移。日月相推之谓变,阴阳不测之谓神也。
推类结字,原理为证。
字谓日下着月成易字。类谓以龙喻乾,以马喻坤也。
坎戊月精,离己日光。
坎为水,离为火。戊为阴,己为阳。阳之精,积而为火;火之精,积而为日。阴之精,积而为水;水之精,积而为月。故曰:坎戊月精,离己日光。还如水火之气,薰蒸金水之形。
日月为易,刚柔相合。
日下着月为易字。昼为刚,夜为柔。金水象日月之相合,终一载之凝结。
土旺四季,罗络始终。
日与月,一月一相合,十二合而成岁。土无正形,常王四季,即炉之四面也。终始而为罗络焉。
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中宫所禀,戊己之功。
于炉四面,随方画其神也。东方青龙,木之精;南方朱雀,火之精;西方白虎,金之精;北方玄武,水之精;中央戊己,土之精。故以土实器中,兼画此四神以防金水之逃逸。制水者,惟土而已,故云戊己之功。下文曰水以土为鬼,土填水不起是也。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象也者,象其物宜。离为日,坎为月。日月者,水火之精是也。运天之道,唯日月为先。昼则阳刚,日之正也。夜则阴柔,月之功也。以金水之用,莫先于水火。水火之精,日月之谓。万物非日月不生,金水非水火不成也。
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
《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道。能穷阴阳之道,则知变化之源。金水即变化之源,水火乃阴阳之道。阴阳往来,相荡成宝。夫子曰:知变易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谓水火之气,争凑于器中,薰蒸金水之形,如车轮之常转。水气入,则火气卷;火气入,则水气舒。卷舒不离于器内。
卦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也。
爻者,画也。摘者,别也。一卦六画,六十四卦都三百八十四画,以当一斤之数。一斤之金,都有三百八十四铢也。用金水、水火之际,或象卦体,或象爻辞,爻象虽殊,不出于六十四卦也。
每至朔旦,震来受符。
每至月朔,即地气动出地上也。是以震卦当其位焉。《震卦·象》曰:震厉,成刚也。震者,动也。厉者,危也。阴在上,而阳在下,阳既升矣,变柔在刚。阴居阳上,是以危也。水在金上,是乘刚也。得火则动,常危厉焉。候气之法,以十二律依神埋之,于室内取芦葮灰实中,罗縠幕上,气至则吹动灰也。以此候之,即其验也。
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
《系辞》曰: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地者,男女也;精气者,阴阳也。男女结媾,精气乃舒。男女相交,精气为物。金水者,天地也。精气者,水火也。金水感水火之精,而化为真宝,即是水火震动之时。金水结其精气,非唯一月,而气一动。一日一夜,亦有阴阳之气也。
日月相撢持。
撢持者,杼柚之貌。日月者,天地之用。天地之气交接,以藉日月运移。还如金水须水火变易也。
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色。
《坤·文言》曰:玄黄者,天地之杂色。天玄地黄,即是阴阳相交也。雄阳者,武中之武。雌阴者,阴中之阴。猛武之气既施,弱水之姿潜转,一寒一暑,变化黄色之芽,即此谓也。
混沌神交接,权舆树根基。
天地未分,谓之混沌。混沌之时,乾坤默默,虽未变易,终为万物之根,即是金水湛然之时,乃为还丹之本也。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枢。
经营者,运为之貌。鄞鄂者,岩棱之词。运为水火之功,以赞嵒棱之美,神理凝寂,寂然自成其枢。枢者,还丹棱之气也。
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众夫者,人民之称。蠕动者,含灵之流。俱在天地之中,任其陶铸者也。金水、水火并出阴阳,有为无为,莫不由斯道也。
于是仲尼始鸿蒙,乾坤得洞虚。
仲尼,孔丘之字。鸿蒙者,混沌之名。孔丘依《十翼》以阐幽,彰《易》道之玄妙,始分混沌之理,方见乾坤之德,傍通情也。合彼虚无,未由不因《参同》之文,岂识还丹之理也?
稽古当元皇,《关雎》建始初。
稽,考也。元皇,天皇也。考上古天皇之时,男女不求而自合。自黄帝已后,男女非求而不成,即《关雎》之义也。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匹也,盖谓求其淑善之女,以配君子。金者,男也。水者,女也。金既先动,水乃应之,即是男求女也。
冠婚气相纽,元年乃芽滋。
冠婚之时,男女交会,精气纽结,滋蔓成躯,亦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元年,岁首。万物芽生,渐渐滋多,非算能及金水相感,亦如是耶。
圣人不空生,上观显天符。
圣人,谓伏羲。伏羲画八卦之时,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中观万物之宜,与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符,谓七曜,配五行,即还丹之始也。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
《系辞》曰:变化者,进退之象。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害生焉。谓日月五星,阴阳昼夜。是以刚柔相感而万物生,金水相感而真宝成。
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
复者,阴阳返本之谓。天地以无为之心,无为即天地之本。《易》曰:复,亨。出入无疾。亨,通也。冬至之日,阴阳气复于地下,亨通之际,出入俱无病焉。又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且夫雷动风行,千变万化,寂然至无,是其本也。本者,即天地之心矣。复,既非静而自静,则天地之心可见。十一月,一阳爻动于黄泉之下,万物萌动,故云始于萌。当此之时,金在下,居一阳之位;水在上,处五阴之位。阴为阳变,渐成坚冰,及至金水俱伏之后,即是无为之际。无为者,大道之本。得一者,还丹之功。非还丹而莫契其道,其唯无思无为也。不舍有为,寂然不动,此即真无为之理也。
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
震,是乾之长子。夫子曰: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者也。震居东方,纯阳之位,承乾之功,长养万物,万物之旨,非动不生,是以称长子。因母者,谓震卦二阴在上,渐化为阳,故曰母也。一阳初动于下,即其萌。兆,根基也。金,长子也。铅是父,是五金之精,而生于金,故云长子。母者,水也。金因母化,却化为金,即是因母之义也。
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消息,谓伺候也。伺候金水,得阴阳之时,须测十二钟律。钟以度天上之文,律以测地中之气。用火之际,以此伺候焉。金得水火之气,升降旋转,象彼枢星之移建。欲知器内形状,但候此而为验也。
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
爽,明也。月生三日,而后有明,出于西方庚地。火动三日,气方达于器中。当是时也,水亦居庚。水为阴,月之象也。谨候月之生,生即知水之动静,故云震受庚西方。
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
月生八日为上弦者,象弓之挂,弦平如绳。八日,月方见南方丁地是也。金亦随焉。金为君,转迟,故八日而后行。水为臣,转疾,故三日而已行。金水流行,验此知候时矣。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
月至十五日,出于东方甲地而圆满。是时,金合水于甲地,而受一气,有金之形体。
蟾蜍与兔影,日月两气双。
蟾蜍与兔,俱居月中。影者,光明之貌。至十五日,一兽之气双明于月中,余日则亏缺,不复全其貌。每十五日,则万物各受一气。一气至,金水之姿亦双明白,盖取象于二兽焉。
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
《白虎通》曰:兔者,吐也。言其吐月之光华。蟾蜍见,则月圆。蟾蜍没,则月缺。以此为金水之候也。
七八数已讫,屈折低下降。
七八十五日已后,其月渐渐亏缺,归功于日,受符复行。金受水符,复周游也。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
月为臣,日为君,故月禀日之光,三日成魄,八日成光,十六日归功于日,受符复行也。月出巽地,至辛平明,金受水符。还如日变于月也。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
二十三日,为下弦,月欲尽时。还如初生之象。其时,月出艮,至丙南平明,乃以水之候也。
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
至三十日,月出乙,没于坤。坤者,阴也。故云得朋,东北及西南者也。故云丧朋,水自东北流至西南,同丧朋也。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节尽,月终。禅与者,阴禅位于阳也。月终为阴,月初为阳。阳即龙也。继阴之体,而复生阳,故云继体复生龙是也。金继水体,复生于阳。阳,火气也。王辅嗣曰:以龙喻乾,以马喻坤,从其类也。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括,结也。壬癸,水以配坤。甲乙,阳以配乾。盖言一月之内,阴阳各半。成结万物,实在阴阳。阴阳者,即水火之气,故能成金水之形。《系辞》曰: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始终之义也。
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
七、九,阳数。六、八,阴数。阴阳相配,已成一月。金水、水火变化亦然。
四者合三十,易气索灭藏。
四者,谓七、八、九、六,共成三十日。变易之道,顺其阴阳,阴至则藏,阳至则出。
八卦列布耀,运移不失中。
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也。八卦布列,运转阴阳。阴阳和平,不失中道。亦如金水,用水火之气,而不失于器也。
元精眇难视,推度效符证。
元精者,元气也。《易》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十五日成节,二节成一月。四时成一岁,周而复始。推度谓日月,符证谓八卦。元气悬远,不可见其形容,故推日月以度寒暑,占其卦象以明吉凶。即金水禀精气于器中,不可见其状貌,亦以寒暑、日月、卦象测焉。他皆仿此。
居则观其象,准法其形容。
《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象,谓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日月合,则金水合。金水合,则内外之形可见矣。
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
范,法也。立日月以为法则,乃金水凝结可候而知。《系辞》曰:吉凶者,得失之象;悔吝者,忧虞之象。既有失,则悔吝生。悔吝生,则忧虞至矣。谨候消息,无乃忧虞,则还丹可见也。
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
冬至后,一阳爻动于黄泉之下。此时起火,可谓顺时宜也。
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
天文谓火,地形谓水,人情谓候文武。火炎于下,水流于上,人情候于中,即三极之道备矣。
动则循卦节,静则象《彖辞》。
震卦,动也。复卦,静也。火炎而动,顺其卦也。水流而静,象其辞也。《复·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以静,无为之谓也。
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后理。可不慎乎?御政之首。
《乾·文言》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坤者,天地之用。乾坤行而万物化生,则天下之物,各得其理。水火象此,不失其宜,则金水得其理也。
管括密微,阖舒布宝。
为还丹之法,务在纳闭管口,使其坚密。然后金水舒畅,乐得阴阳,是以能成其真,无差失也。
要道魁柄,统化纲纽。
《金海》曰:北斗七星,辅一星,太微、北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别阴阳,建于四时。杓立五行,移应节度,定诸纪纲。太乙之使,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开阳重宝,故置辅易。夫斗上一星主天位,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是以日月会焉。若顺于斗,则知五行。能顺五行,纪纲自立。纪纲既立,何患乎金、水、火之不理焉?
爻象内动,吉凶始起。
夫列卦者,爻象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谓金水取准于爻象焉。吉者,金能留水。凶者,谓水逃亡。二者之中,在于水火,少失时候,凶其降之。
五纬错顺,应时感动。
《乙巳占》曰:日月为经,五星为纬。五星,则水、火、金、木、土也。五星顺则阴阳调。五星错行,则阴阳逆,所经之国,无不灾害。水火若调,金水则顺。水火不节,金水则亡。感动之间,以此之为候。
四七乖戾,侈离俯仰。
四七,二十八宿也。乖戾者,差跌也。侈离者,失位也。二十八宿以应五行所历,而皆侈离差跌,此即金、水、火之象也。
文昌总录,诘责台辅。
《乙巳占》曰: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经纬天下文德之官,谓金、木、水、火、土、谷。第五为司中,主司过诘咎。第六司禄,佐理扬宝,亦主集计祸福。三台六星,两两起居。文昌行,承太微。太微阶平,则阴阳调,风雨顺。时辅一星,在北斗杓傍。丞相之位明,则四时序,五行理。五星、二十八宿、三台、辅星等,悉为文昌所管。阴阳顺时,则众星受符复行。阴阳过差,则文昌诘之以为过咎。言此者,皆炉火取象于中。文昌者,土之象也。阴阳者,水、火、木、金也。四者之中,土能制之,所以广引譬喻,以大其功也。
百官有司,各典所部。
《神枢灵辖》曰:柱史一星,主记过失;三公三星,主宣德化;九卿三星,主理万事;尚书五星,主纳言;咨谋、大理二星,主刑狱事;其余众官,各有其位。恐繁文墨,不复尽书。中国之官,皆象于此。即谓五方之神,水火之精,各有所主也。
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纪。
《乙巳占》云:日月与五星,一月一合,于午月受律气,亦与日合。金、木、水、火,各效于此也。
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
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而与日合,合而后行也。月初为阳,月尽为阴。一月之中,而有阴阳更始,终而复始。如循环金水,象之轮转。
原始要终,存亡之绪。
始为阳,终为阴。阴阳之道,即文武之谓。文武以时,则金水存。文武不节,则金水逃逸。终始存亡,在乎水火也。
或君骄溢,亢满违道。
君者,金也。亢,极也。言金得猛武之气,至多则亢极,不成正道。正道者,其唯还丹乎?
或臣邪佞,行不顺轨。
臣者,水也。水得刚阳之气,流荡不顺循轨则,既非其道,邪佞之行于是彰焉。君臣之象,此之谓也。必使乎金水相得,实藉于水火以时也。
弦望盈缩,垂变吝咎。
月,八日为上弦,二十三日为下弦,十五日为望。望者,日月相望见也。月有盈缩,度数不明,则难知金水之期。悔吝过度,则咎生矣。
执法刺讥,诘过移主。
《金海》曰:太微、十星、翼、轸,此天子之庭,诸侯府也。列宿受符,诸神考节。南蕃一星,曰端门。东曰左执法,廷尉之象。西曰右执法,御史大夫之象。所以刺举凶奸者也。五星二十八宿及诸杂星,转离其次,不循阴阳,则左右执法举其过失,移其所主。主者,金也。执法者,火也。金不能制水,则使火气逼而逐之。
辰枢受正,优游任下。
《乙巳占》曰:北极五星,谓之北辰。天之中,以正四时。天运无辍,而极星不移。含光出气,以斗布常。关命运节,神明流精,生一以主黄帝。辰极者,金象也。金在器内,优哉游哉,任其水火薰蒸,自然而成其正体。
明堂政德,国无害道。
明堂三星,天子布政之宫。明堂,器之象也。金者,君之象也。金在器内,修德而居。水火薰蒸,亦无害矣。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
内,谓器内。金水自安于器中,寂然无为,与虚无同体也。
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谓矿中出金,金虽昭昭,而内明。外如顽愚,常暗也。
闭塞其兑,筑固灵株。
株者,根本也。兑者,器口也。根本者,金水也。金水为还丹之根,故曰灵株。固塞器口,勿失毫厘。金水虽灵,不能流逸。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
日、月、星为三光。日为阳光,星、月为阴光。阳者,金也。阴者,水也。俱沉伏于器中。子珠者,视子如珠也。金生于水,水是金子,受气而存,故称温养子珠也。
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谓金水在器中,不可得而可见也。常易于水火也。还丹易求。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
《坤·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水白,金黄也。金入水中,其情通畅。金能变水,使色如身,非独黄中肌肤亦尔。自然润泽一体,美畅四肢。
初正则终循,干立未可持。
阳为干,阴为肢,即金水之谓。金虽唱,水尚力微,未可扶持,即成真宝。但初首火正,则一月正,一年可得而知之,终始循环,更相代也。
一者已掩蔽,俗人莫知之。
一者,谓水。水数一也。而水蒙蔽器上,制水使其不逸焉。而世俗之人,莫知有此道,虚亡货财也。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
上德言水,下德言火。水则湛然常静,无为之体。火则炎而常动,有为之宗也。处无为之地,自求无为。在有为之时,则用不休矣。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
上者,水也。下者,火也。火以气达,用气者虚。无水以体,位见体者为用。
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
神德者,水也。火气者,无也。无以炎上,凝水而流水火气及还丹之用也。
此两孔窍法,吟气亦相须。
两孔为经纬,上下口也,须相也。上口近水,下口逼火。水火之气,两相调和。调和顺宜,金体成矣。
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水黑,金白也。金精者,黄芽。必使水之不流逸,莫先于金精者焉。神者,妙万物之为言者也。物之极妙,方化为真,如神降之不知来迹也。
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五行之中,水数一也。水能变化,为道枢机。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玄者,水也。黄芽,金精也。金水初交之时,即是阴阳之始也。
五金之主,北方河车。
河车者,五金之精,即铅之异名。
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
铅虽外黑,内有金华之象,如人怀玉,外衣褐而佯狂也。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者金子,子藏母胞。
金生水,故为母焉。水生于金,复称其子。未产之际,常隐胞胎。
真人至妙,若有若无。
虽有真宝之象,未为真宝之形,故云若有若无也。
仿佛大渊,乍沉乍浮。
大渊者,器中也。水得火气,浮沉无常。
进而分布,各守境隅。
谓水、火、金、木俱进之时,则四神分布,各守于境隅也。
采之类白,造之则朱。
采动之时,金如白色。造作既毕,其色如朱也。
炼为表卫,白里贞居。
白者,水也。贞者,正也。采炼之时,水为金表。道成德就,水隐金中,合体而居,共成正道。
方圆径寸,混而相扶。
金水两相和同,方圆共有一寸。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若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阏绝奸邪。曲阁相通,以戒不虞。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气满堂,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
先天地者,器也。天地有,金生水也。先立其器,然后入于金水,是以称先。器首出于炉头,故称尊高矣。以土为炉,状如垣阙;炉器相接,有如山形,所以比其蓬莱,谓真人在内炉中。器外周匝如环,轮回相通,象于曲阁。固塞际会,阏绝纤微,务使坚完,贵其牢密,识其妙理,则无思而成。失其本源,乃忧愁无益。动静休息之间,为取舍之际,虽功在水火,而成在金水,亦由于人,非自得也。故曰动静休息,常与人俱也。
是非历藏法,内视有所思。
谓胎息之道,视五藏而存思也。
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
履行星,步北斗,服六甲之符,吞日月之炁也。
阴道厌一九,浊乱弄元胞。
一者,元炁。九者,阳道。为房中之术,则元炁、阳道乱浊,而将亡也。
食气鸿肠胃,吐正吸所邪。
身中为正,身外为邪。吐身中之正,吸身外之邪,常使肠之鸿满也。
昼夜不卧寐,肠鸣未尝休。身体既疲倦,恍惚状如痴。百脉鼎沸驰,不得清澄居。
为历脏等法,日夜肠鸣,未常休歇,则百脉疲倦,状若痴人也。
累垣立坛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见形像,梦寐感慨之。心欢意悦喜,自谓必延期。遂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举措辄有违,悖逆失枢机。
此数者为信鬼神之道,而数祭祀为功,妄想心成,梦寐亦见,以为得道,遂自悦焉。不知失天命之中,更加夭折也。为法者,多在山林之间。至于命终,自然腐露。胎息已下,皆非正道,所以引而明之,殊非合和之流,乃是乱常之类。《太清经》曰: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导引、屈伸也,不在咒呵、多语也,不在精思,自勤苦也。长生之道,要在神丹。知之甚易,为成是难,唯待九转八琼丹。其余杂法,多所误人。苟知正道,慎勿为也。
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
《太清经》曰:黄老,谓中央黄老君;九都,谓九真之法,皆自然之道。
明者省厥旨,旷然知所由。
以要言之,黄者,土也,九者,阳也,土压阳也,不令飞举。诸术之中,唯《参同》最妙。审察圣意,知其事源,则道无不成,德无不就也。
勤而行之,夙夜不怠。
营之一年,昼夜不倦。
经营三载,轻举远游。
日服一稻米,三年道成。即欲冲虚,任其多少。
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道成德就,潜伏俟时。太一乃召,移居中洲。功满上升,应箓受图。
太一之神,监护烧炼。合丹之后,先白上清,上清知之,当受图箓矣。身亦上升也。
《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
炉火之事,本法阴阳。人者,阴阳之元,取象以相明也。
偃月法炉鼎,
器形如偃月。
白虎为熬枢。
白虎者,金也。先下金,后下水,水以金为枢纽。
汞日为流珠,
流珠,汞也,太阳之精物也。
青龙与之俱。
青龙者,水也。水与金,俱入于器中矣。
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求。
龙为水,虎为金。金水相合,如人之有魂魄。阴神曰魄,阳神曰魂。魂魄相求,即是阴阳相合矣。
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二八一十六,共成一斤。虽取象阴阳,乃变易之道也。
铢有三百八十四,亦应火候爻象之计。
二十四铢为一两,当三百八十四铢,一卦六爻,六十四卦都有三百八十四画,即与易道相应也。
以金入猛火,色不夺晶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
引喻以明之。
金木从月生,朔旦受日符。
月既受符于日,水亦受符于金。
金友归其母,月晦日相包。
月晦之时,金包于水。
隐藏其垣郭,沉沦于洞虚。
金水未成垣郭之状,且沉没于洞虚之内。
金复其故性,威光鼎乃嬉。
以金成金,复其本也。金既受已,鼎喜其功。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谐和,八石正纲纪。
子为水,水数一。午为火,火数二。相合成三。戊己,土也,土数五。三与五合成八。为金水之纲纪者,唯水、火、土而已。《中经》曰三物一家,都归戊己者是也。凡言三物者,即是水、火、土之三物也。
呼吸相贪欲,伫息为夫妇。
水火之气,呼吸于器中,金水禀之而相交。金为男,水为女。金水合体,即夫妇之道存焉。
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母。水以土为鬼,土填水不起。
流珠者,丹砂之名。金生于土,水出于砂,土克水,故言鬼。使水不飞者,唯土之功也。
朱雀为火精,气平调胜负。
朱雀火之精,炉南以画之。能调金水者,唯火而已矣。
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
火虽炽盛,终为水之消灭。俱息之际,土块然独存。还丹既成,水火亡矣。
三性已会合,本性共宗祖。
三性为金、水、火,五行相生,更为宗祖。水与金合,遇火而成。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
服巨胜,尚得延年。饵还丹,岂无羽化?
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金非常金,还丹之谓。
上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
炉之四面,以土涂之。
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薰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鬓发白变黑,更生易牙齿。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黄芽状如金砂,入水之中,其疾如风雨。水为金变,初黑后黄。金为父,水为母,故云老翁、耆妪。金水化为金,既成宝,自免陶甄世厄也。丁壮者,金盛之貌。姹女者,处子之名也。
若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炼铅为粉,炼粉为铅,归其本也。
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
水凝而冰,冰消为水,亦归本也。
金以砂为主,禀和于水银。
砂者,黄芽之别名,投水银而成矣。
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
以金为金,金必成矣。种粟望粟,粟亦生焉。欲作服食仙,宜用同类者。
植禾当以粟,覆鸡用其子。以类辅自然,物成易淘冶。
男生而伏,女偃其躯。自然之理,还丹成矣。何异陶冶之力也?
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是以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薰不润下。
金水与铅,是其类也。过此以往,事乖不成。
世间多学士,高妙美良才。邂逅不遭值,好火亡货财。据案依说文,妄以意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何操持。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黄烧豫章,铅鸿合和治。鼓下五石铜,以之为辅枢。异性不同种,安肯合体居。千举必万败,侥幸讫不遇。稚年至白首,用索怅狐疑。背道守迷路,履径入曲邪。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
此叹世上之人,不悮还丹之道,广求石药,至白首无成也。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数画八卦,效天地图。文王帝之宗,修而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造事令可法,为世定诗书。素无前识资,因师觉悟之。浩若褰帷帐,瞑目登高台。
此叹三圣帝,犹不能知还丹之道,而闭目入于泉台。况矹矹苍生,锵锵冠冕,举世迷惑,岂能为之?《尚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火记》六百篇,所取等不殊。文字郑重说,俗人不熟思。辄为贤者谈,曷敢诈伪词。若遂结舌喑,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恐泄天之符。犹豫增叹息,俯仰掇虑思。陶冶有法程,未忍悉陈敷。略述其纲纪,开端见枝条。
恐人不悟,殷勤说之,犹尚昏迷,莫知道本。虽乱辞至博,门户逾深,智者参焉,无由不得也。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
先为堤防,水则不溢矣。堤防何为?故先下金,后方投水。水遇金也,优哉游哉。
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
水成数六,金成数九。六九相计,共成十五。举其阴阳,非斤两之也。
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
十分为一寸,一寸为一斤。即金有五分,余是水也。此为定数也。
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
二者为金水。金水入器,共有一斤,及成真也,不减元数。
其三遂不入,水二与之俱。
金、水、土为三。水与金,为二。金水自入,土在外焉。
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
三物谓金、水、土。金水相成制者,土也。居中变化,若有神灵。
下有太阳气,伏蒸须臾间。
谓火为太阳也。
先液而后凝,号曰黄舆焉。
金水得火,而俱成。其液随气凝结,渐成坚冰,其色如金,故号黄舆也。
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
还丹既成,金水性灭。
形体如灰土,状若明窗尘,捣治并合之,驰入赤色门。
此言还丹,欲成变化之状,象人捐节,而后归真。
固塞其际会,务令完致坚。
岁月欲终,火气复猛,固塞不密,败于垂成也。
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始文使可修,终竟武乃陈。
《歌》曰: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二百六,善调均。谓初武七十日,复武七十日,后武三十日,中间三百六十日,文也。
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
寒温,文武也。
周旋十二节,节尽更始元。
以月为候,候金水焉。
气索命将绝,休死亡魂魄。
谓欲终时,冬三日,水王,木相,火死,土囚,金休。阴为魄,阳为魂,则阴阳俱废也。
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
还者,还其本色也。人禀道气而生,服之却归于道,故名之曰还丹也。
粉提一刀圭,九鼎最为神。
还丹既成,日服稻米。即欲羽化,顿服刀圭。
推演诠五行,较约而不烦。举水以激火,掩然灭光荣。
若知五行之道,事省不烦于人。水火之气相蒸,本金之光自灭。
日月相激薄,常存晦朔间。
日月薄蚀,常晦朔之间,阴阳交会之时,更相掩冒也。此时金水亦复如之。
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
水火气交,更相休旺。
阴阳相吞食,交感道自然。
若非自然,谁使为也?金水相感,理亦如之。
名者以定情,字者缘性言。
以金为金,金名不易。黄芽金字,因性而称。
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炼金成金,即成还丹。
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言。
仿效《易》象也,非敢擅为宗旨。
古记提龙虎。
龙虎,金水也。
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
矾石粉也。
王阳加黄芽。
还丹之道,唯此二物。金水总三名,同出异名。
贤者能持行,不肖母与俱。
臆度银之与铅,同入金水。
古今道犹一。
年代虽殊,道无二也。
对谈咄所谋,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
圣人立法以自明,恐时俗之流不信也。
至要言其露,昭昭不我欺。
不我欺者,不欺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