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爱

黎明的爱
img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1595)的故事来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曾多次被作家们改编创作。莎士比亚剧本题材的最早拓本是意大利人班德罗(1485—1561)的一篇小说。对此,人们也许会因莎士比亚选择异国题材而感到惊异。让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对作品的情节做一次匆匆的巡礼吧。

在维洛那城,两个素有世仇的大家族——蒙太古与凯布莱特各自的儿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封建世仇的阻碍更激发了他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他们秘密地结合了。但随即罗密欧因决斗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而遭放逐。朱丽叶也被父母许配给帕里斯。为了躲避逼婚,劳伦斯神父设计让朱丽叶服下假死的药水,以等待罗密欧归来携她一同出走。但罗密欧闻讯回来后,误以为朱丽叶真的死去,遂在她的墓前自杀。而朱丽叶苏醒后发现了这一切,也殉情而死。两人忠贞不渝的恋情终于感化了两个家族,使得他们化仇为友。

显然,这个充斥了血腥与仇杀,同时又洋溢着蓬勃的青春之力的剧本折射出在16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的沉重桎梏与文艺复兴的自由精神、残暴邪恶的旧世界与幸福和谐的新生活在做殊死的较量。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的性格极为矛盾:她一方面是个谈吐隽雅、趣味高尚的美学家,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方面却是一个性情暴烈的武士,道德纲纪与司法制度完全败坏。据史料记载,从国君到平民都生活在一种残暴与复仇的恐怖氛围之中:不肯假冒伪善的意大利民族不能容忍任何对个人利益、名誉、尊严等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侵犯。无论宫廷中的王权之争,还是家族间的矛盾纠葛,都无一不以仇杀的形式解决。在意大利人看来,血的复仇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而和解与宽恕则有如不可想象的神话。象征友善与爱情的爱神维纳斯在这里远不及“不和女神”更受人们的欢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大规模的家族械斗场景,可谓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莎士比亚从这段意大利故事的素材中敏锐地觉察出了在中世纪保守的英国民族身上同样存在着的愚昧与顽固的封建特性。英国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对人们追求爱情、和平的自然天性的压抑与窒息现象,与意大利民族复仇、凶杀的道德习俗背后所隐藏的野蛮本质毫无二致。这两块地域不同,但却同样充满仇恨、偏见与冷酷的土壤都如出一辙地试图扼杀每一粒人类爱的天性的种子。莎士比亚在这里正是借用了这篇异国题材的作品,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念与幸福理想,并向中世纪封建道德的残余力量挑战。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在“黑暗”中发生的故事。中世纪的黑暗环境自不必说。即使是剧本情节也与黑暗结下不解之缘。在剧中,莎士比亚重复使用的意象就是黑夜。黑夜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几乎出现于剧情推进的每一关键场次。据统计,共有四幕七场的故事是在黑夜中发生的。如罗密欧夜晚在舞会上邂逅朱丽叶,罗密欧夜晚与朱丽叶在花园里互诉衷情,罗密欧在夜晚被放逐,朱丽叶在夜晚服药,二人又于夜晚双双殉情,等等。

黑夜已经构成了全剧一种近乎神秘的因素。它几乎成为了一种沉重的气氛,一种黑暗势力的代表。毫无疑问,黑暗简直就是作者在他的人物身上投射下的一种伟大的悲哀的色调,一种人物未来命运的暗示。它是封建世仇的象征,是中世纪恐怖而阴郁的背景。

令我们感到惊叹而又悲伤的是,作者这种对时代与剧情双重环境的完美融合,无疑是将他心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尤其是朱丽叶)作为仅有的一点亮色置于漆黑一团的黑暗的夜的背景中。究竟是这一点“亮色”点燃了黑夜,还是黑夜残忍地吞噬了亮色呢?莎士比亚天才的而又不乏残酷的鹅毛笔飞快地划动着,牵动了我们每个读者颤抖着的神经。

然而,这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黑色的死亡背景上映衬出两个燃烧得如此炽烈的生命。那通红的光芒与黑色的夜交织着,显出一种庄严的美!

的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作品中顽强抗拒着沉沉黑夜的一点亮色居然是一个14岁的孩子——也就是作为美的精灵、爱的化身而登场的朱丽叶。在这之前,她一直生活在家人的溺爱与庇护中间,还来不及对生活进行思考,也意识不到自己未来爱情的具体形象。这个父母膝下的“小角色”,其初始的婚姻理想不过是既使自己动情,又让父母满意。看到这里,我们禁不住为这个娇憨可人的女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但是,当爱情真的降临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朱丽叶的性格立即变得坚定、果敢。她甚至还不知道罗密欧的姓名,便狂热地爱上了他。及至知晓真情,青春的爱与古老的恨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的少女迅速成长。一颗曾经稚嫩的心灵随即变得异常丰满。在这里,莎士比亚正是要通过一个少女在爱情来临的一瞬间的复杂、多变的心灵历程,来突出朱丽叶作为一位优美女性性格中的全部魅力。

img

黑格尔老人曾这样描述过朱丽叶:

“她开始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完全孩子气的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人们看得清楚,她还意识不到自己,也意识不到世界,她没有什么活动、欲念和愿望,她看着周围的世界就像幻灯所投射的影子一样,不从中学习到什么,也不就它进行思考,只是天真地瞪着眼睛看着。可是突然间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的力量,机智、审慎的思虑、魄力都展现出来了,让自己经受最艰难的考验,使我们感受到这一切好像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片花瓣和每一条皱纹都现出来了,又好像潜伏在心灵最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绝地进射出来了。前此她还是浑然一体,见不出差异,还没有发展成形,现在却在一个刚醒觉的旨趣(指爱情)的直接影响之下,以她的美丽丰满的显示威力的英姿,从前此那种禁锢住的精神中脱身出来,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点火星点燃的火炬,一朵刚由爱情触动的花蕾突然呈现为一朵盛开的花,但是开得愈快、衰谢得也愈快。”

朱丽叶的变化来得太快了——为了寻求幸福,她已经冲破了家庭与世仇的羁绊。这对于一个14岁的少女来说,该是怎样地难能可贵啊!不难想象,在朱丽叶的面前有着比罗密欧面前更为艰巨的困难和障碍:当罗密欧不顾家族世仇而向爱情靠拢时,我们或许不以为然,但当朱丽叶做着与罗密欧相同的事情时,我们就不得不为她感到惊叹——因为她曾经是那么娇小、孱弱,而现在,她已经决计为爱情牺牲自己的一切了。

在爱情面前,朱丽叶将自己灵魂中所有的美都尽情地展露出来。她的爱情是超凡的、脱俗的:没有虚伪、没有矫饰。一切都是热烈的、天然的、圣洁的。它不仅没有因两个家族之间的夙仇而息止,相反,它表现出了比仇恨更为强大的力量。诚然,剧本中有许多令人为之动容的残酷场面,诸如凶杀,决斗等等,但它们都为读者所“淡忘”——这些违反人类美好天性的行为和事件,在朱丽叶伟大无私的爱情面前,显得多么滑稽,多么不合理性!它们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爱情只为朱丽叶提供了两种选择:要么去爱,要么去死。她将爱情看成是自己的唯一命运。她明明知道,这可能给她带来不幸,但依然一如既往地寻求生命和爱的意义。对她来说,没有爱的生活不啻一种实质性的死亡。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言:“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光焰被第一阵狂风吹熄掉。”

当罗密欧在决斗中杀死朱丽叶的表哥,朱丽叶先是痛斥罗密欧,随即就清醒过来,并为自己丈夫的存活而庆幸。请注意,古希腊悲剧中的安提戈涅正是在同样的考验下,选择了兄弟的利益而抛弃国家和爱情的,而我们的朱丽叶则将神圣的爱情置于一切事物之上。

朱丽叶比罗密欧坚强得多,也乐观得多。在巨大的变故面前,她表现得既不惊诧,也不愤激。她从不庸人自扰,沉溺于情感的纠葛之中,就像罗密欧那样。她完完全全是爱情的主人。

当罗密欧被放逐后,朱丽叶的父母为她原有的婚约而前来逼婚。这就是说,朱丽叶一个人要承担起原先两个人的重负。与朱丽叶相比,此时此刻的罗密欧的处境要轻松得多。莎士比亚似乎有意减轻罗密欧的负荷,而将其移置到朱丽叶的肩上——他为罗密欧构想出一个合乎情理的逃避责任的“放逐”的借口。

然而,朱丽叶从来也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正因为她的爱情是从一颗优美高尚的心灵中萌生出来的,她的爱情才来得如此狂暴、热烈,而且灼烫!即使在爱人放逐、亲人逼嫁的危急关头,她依然毫不犹疑地选择爱,并勇敢地喝下药水,承受爱的一切命运。

从爱情的萌生、发展,直至人物的死亡,不过短短几天时间。但在这几天之内,我们的朱丽叶似乎走过了别人一生都走不完的路程,释放出了别人一生也许都释放不出的爱的能量。这属于爱情的几天,是多么短暂,又是多么漫长!我们是多么希望,这爱的一瞬能够像歌德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

“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

爱情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人公。它并没有被封建世仇所扼杀。事实上,朱丽叶已经与自己的爱人秘密结合。如果不是机运的谬误的话,她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作为爱情敌手的封建世仇只不过是个失败者而已。即使是在二人死后,爱的力量仍然促使了两个家族的和解。

爱情创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且毁灭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创造是爱的起始,而毁灭则使爱情获得永恒。毁灭,是使这爱情升华到美的极致的唯一圆满的结局——我们看到,有限的、有着种种束缚的生命,在朱丽叶与罗密欧之间伟大而辉煌的爱情面前黯然失色。它已经完全是多余的了。现实并没有战胜他们。战胜他们的是命运。而命运夺去的也只是他们的生命的躯壳,并不是爱情本身。当他们从容赴死之际,我们看到,他们心甘情愿地手刃自己。莎士比亚的描写似乎使我们感到:即使是命运,也不配亲手杀死这两个人。

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故事是一点亮色对黑暗王国的胜利,是爱神维纳斯对不和女神的喜剧性胜利。

这“黎明的爱”给我们留下的正是这样一段“幸福的疼痛”。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