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莫里哀』

意大利的『莫里哀』
img

18世纪的意大利剧院里曾活跃着两位戏剧巨子。这两位威尼斯的同乡后来成为剧坛上的一对死敌:这就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医生家庭的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1793)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卡尔洛·哥齐(1720—1806)。前者因改革意大利的戏剧传统而遭到后者排挤,以至晚年不得不迁居巴黎。

然而,作为意大利现实主义喜剧的“始作俑者”,哥尔多尼——这位意大利的莫里哀,也只有从抵御传统的艰难历程中,逐步确立对艺术的顽固势力的最终胜利。

哥尔多尼这个自幼就不安分守己的家伙,一生都在从事令循规蹈矩的世人头痛的工作:他少年时逃学,加入流浪剧团;曾因讽刺贵族被校方开除;由于桃色风潮不得不远走他乡。即使在任威尼斯驻米兰领事的秘书时,也因与上司不和而遭解雇,等等。最后,他竟然打起了改造意大利人喜闻乐见的“即兴喜剧”的念头。

要嘲弄即兴喜剧颇具风险。即兴喜剧又称假面喜剧,产生于16世纪,是意大利特有的剧种。它没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和固定台词。演员根据剧本大纲在台上随机应变,即兴发挥。剧中主要角色固定不变:一个叫特鲁法尔金诺的愚蠢的小丑,一个叫邦达洛内的顽固商人和一个被称为博士的浅薄文人,外加几对男女情人。剧中人物多戴有固定的假面具,喜剧通常为三幕。不过,这种喜剧经过二百多年的流传已经不再“正派、光荣”,“荒诞的情节”代替了“自然的人物”。它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丑角的插科打诨已使喜剧沦为伤风败俗的闹剧。

为了“使喜剧成为高尚有益的东西”,又考虑到威尼斯权贵维护传统和争取已经习惯于即兴表演的喜剧演员等种种因素,哥尔多尼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他的名作《一仆二主》(1745)的最初台词就是半即兴的,后来才写成完整的文学剧本。

喜剧《一仆二主》的故事发生在威尼斯。都灵少女贝阿特莉琪的兄长不同意她与情人弗洛林多的婚姻,并在与弗洛林多的决斗中身亡。弗洛林多负罪逃走。贝阿特莉琪女扮男装、假冒兄长拉斯波尼之名到威尼斯找其债户邦达洛内清账,以便寻找情人下落。势利的邦达洛内闻听拉斯波尼之死,便将已与拉斯波尼订婚的女儿克拉丽齐许给西尔维奥。假拉斯波尼的到来导致了她与“为红颜冲冠一怒”的西尔维奥之间的决斗。与此同时,弗洛林多也来到水城威尼斯,与贝阿特莉琪同住一所旅店。阴差阳错的是,二人互不知晓,并且同时雇用了一个叫小特鲁法尔金诺的仆人,由于小特鲁法尔金诺不识字,又愚蠢憨实、自作聪明,在与两个主人的周旋中闹了不少笑话。最后这两位主人终于在误会中重逢。除了克拉丽齐与西尔维奥订婚外,小特鲁法尔金诺也得到了心上人——克拉丽齐的女仆小斯梅娜达。

这出喜剧的创造之处在于摘去人物定型的“面具”——这意味即兴喜剧中的类型化人物已被哥尔多尼的“性格喜剧”中的性格化人物所取代。虽然邦达洛内、特鲁法尔金诺、博士等还存活于剧本之中,但这些人物性格有力,富于新意,被作家赋予了新的社会的及美学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即兴喜剧中的打趣逗乐的小丑把才子佳人挤到了配角位置之上,自己堂而皇之地当上了舞台的主角。

img

下层仆人成为戏剧的主人公,这表明了哥尔多尼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倾向。他的特鲁法尔金诺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他的出现串连起剧情中各自独立的发展线索。表面上看,剧本是贝阿特莉琪与弗洛林多终成眷属的故事,实际戏剧中心是特鲁法尔金诺的故事。两位情人音讯隔绝,却近在咫尺,交待双方故事的责任非仆人莫属。哥尔多尼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都吸引到这个目不识丁、心地不坏,却又好信口开河的仆人身上。两位分离的恋人是否重归于好并不重要,观众关心的是这个既忠厚可爱,又有几分狡猾、自私的仆人可千万别在两位主人面前“露馅”。

糊涂仆人偏要伺候两位如热锅蚂蚁般不好伺候的恋爱中的主人,这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喜剧性。可你在这个自夸“机智和勇敢”的仆人身上看不到忧愁和烦恼。在他忙得团团转、出尽洋相之际,也总能急中生智,化险为夷。然而他愈是在两个主人面前隐瞒真相,编织所谓的帕斯夸勒的“神话”,甚至将主人们的衣物、信件张冠李戴,他就愈是无意中制造着令人捧腹的喜剧笑料。观众喜爱的也正是这种人物在慌乱时的尴尬,误会中的滑稽,因鲁莽与吹嘘而导致的窘境,和欲盖弥彰的艺术效果。

更为滑稽、也更富有深意的是,两个“聪明”的主人居然对“糊涂”仆人的满篇“荒唐言”信以为真,甚至还为对方的“死讯”流下“辛酸泪”。两个主人相认之后,仍然不知道是特鲁法尔金诺在捣鬼。难怪这个愚鲁的仆人在剧终时吹嘘,只是为了他的心上人,他才公开了他一仆二主的秘密。哥尔多尼戏谑地描写了可以“掌管”命运之神,却被“顽皮的小爱神”纠缠得无可奈何的下层小人物的聪明才智,而对两位来自上流社会的贵族男女在爱情困境中束手无策的窘态多少给予了一点点善意的讥讽。

哥尔多尼通过喜剧中的爱情的苦恼和磨难,充分肯定、并慷慨成全了三对恋人。当贝阿特莉琪与恋人险堕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悲剧时,特鲁法尔金诺出场了——他先是“干扰”,最后才“撮合”二人;当克拉丽齐与西尔维奥订婚时,假拉斯波尼登台了——决斗之后,真相才大白;特鲁法尔金诺出于仆人身分无法决定自己爱情命运。但高贵的二人应允了他们的合理要求。一波三折的设计、峰回路转的处理以及悲喜互见的构思,都体现出了哥尔多尼资产阶级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

除《一仆二主》外,作家还写了《女店主》(1753)等大量剧本。他的戏剧改革为他带来意大利“第一个喜剧诗人”的声誉,也招致了许多非难和指责。政论家巴列提称他为“平民的诗人”;哥齐认为他摹仿法国喜剧。由于传统势力恢复了即兴喜剧,这位意大利的莫里哀不得已来到莫里哀的故乡,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女儿的意大利语教师。更为不幸的是,连法国人也不愿抛弃即兴喜剧。因此,剧作家一度被迫为即兴喜剧提供“幕表”(即兴喜剧的提纲)。

哥尔多尼一生创作了267个剧本,其中155部喜剧。法国启蒙主义巨人伏尔泰在给他的信中这样评价他对意大利喜剧的贡献:“我对自己说过,这真是个正直的好人;他清洗了意大利的舞台,拥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事有意义的写作。我的天,多么纯洁!我觉得你的文笔是多么自然、亲切、爽快啊!……我真想把您的喜剧加上个标题:《从哥特人手中解放出来的意大利》。”

img